育才二小 四(3)班 陳冰心
自從看了一1937年8月28日的一張照片,我的心,猶如漲潮的海水,後浪推前浪,一浪推着一浪,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這張照片上,是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的一張照片。大家都知道,日本自一九三七年佔領了東北后,竟還不滿足,企圖佔領整個中國。
日軍轟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車的婦孺200餘名,一個滿身是血的幼兒在劇痛和惶恐中嚎陶大哭。”
在抗日戰爭中,到處兵荒馬亂,街道上到處都是逃難的人民。當然,這個孩子和他的父母,自然也會逃亡到香港。(因為香港當時是英國的租界地)誰知,就在他們在火車站候車室時,幾架飛機在中國土地的上方,扔下一枚枚炸彈。這個小孩子的父母抱着他,趕緊跑出了候車室。誰知,軌道上是一座座被日本轟炸機炸毀的廢墟。就在這時,日本轟炸機又開始狂轟亂炸。小孩的父母為了不讓他受到傷害,抱着他趴在地下。就在這時,又一枚炸彈,扔到了他們的身旁。小孩子躺在媽媽的懷裡。
雖然,這個孩子的命保住了,可他的父母卻因此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日本侵略者看着死傷的人,無人生存下去,就跑去轟炸另一個城市。漸漸的,小孩子發現爸爸媽媽都不動了,周圍的叔叔阿姨也不動了。他驚恐的眼睛四處望着。他奮力地爬出媽媽的懷裡,坐在覆蓋著廢墟的軌道上,嚎啕大哭起來。周圍的天橋和建築物都倒塌了,到處都是硝煙和廢墟。孩子的衣服和皮膚都被炸彈炸傷了。
這個孩子今後的命運會如何呢?也許他會被富裕人家收養;也許他會一邊逃命,一邊乞討。不管怎麼樣,他被人收養的機會,是非常地渺小。因為,在這個兵荒馬亂、慘無人道的世界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收養這個可憐的孩子呀?
這個孩子,他很努力的生活下去。一直到他成為小學生、成為中學生、成為大學生……不管怎樣,在他童年的回憶中,一直有着着悲慘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消滅日本人,為父母報仇!
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有戰爭,就可能有無辜的受害者。但是戰爭作為政治鬥爭的延伸,通常會被戰爭的發動者以宗教的或意識形態的、經濟的,甚至法律的種種理由加以正當化,而試圖制止戰爭的人們的努力很可能就被另一些人的戰爭狂熱所淹沒。
儘管如此,反戰的人們依然可能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和平理念,並昭示人類應有的道義底線。在這裡,孩子的戰爭受難圖往往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戰爭控訴狀。有什麼比無辜、無助的孩子的幼小生靈受到殘害這樣的事實更能揭露戰爭的非人道性呢?
如今,這張照片成了日本侵華史上的一個罪證,它被展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旁邊記着:“1937年8月28日,日軍轟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車的婦孺200餘名,一個滿身是血的幼兒在劇痛和惶恐中嚎陶大哭。”
事實上,“戰爭難童”、“哭泣的孤兒”在其他國家的戰爭報道中同樣也是引人注目的題材。看看照片上這位韓國難童(圖4)與上海的那位難童是多麼的相像,出現這麼相像的圖像或許可算是某種巧合,但它告訴人們的正是這樣一種真實性——這樣的場景是任何戰爭都會給人類、給孩子們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然而在今天,雖然許多人已經深諳孩子圖像對於反戰宣傳的意義,孩子的戰爭受難圖也越來越多地見諸於世界各國的媒體。可是在判別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上,在以孩子的名義來制止戰爭的實際成效上,孩子的戰爭受難圖所具有的功能都正在慚慚式微。以巴以衝突為例,我們已經看到了那麼多的關於孩子遭到殘殺的照片(圖13,吻別死去的哥哥)。但是,瘋狂的成年人似乎已經顧不得這些了。在持續的廝殺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以色列人毫無顧忌地槍殺巴 勒斯坦的兒童,也可以看到巴勒斯坦人讓孩子們走上戰場的圖像。
照片上的小孩 標籤:照片上的回憶作文 親愛的小孩作文 草原上的小木屋作文 小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