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三國,逾今已千又八百餘載。歷朝歷代,頗有賢輩,無獨有偶,幾乎忠心,才能相當,皆欲披展身手,效事國上,光耀祖門。泱泱史河,瑜亮之輩幾多有?然“既生瑜,何生亮”之悲堪稱甚少,或相安無違,或結交知音,或同朝共事、各為所補。先有伯樂、九方皋,初唐房玄齡、杜如晦,后又李青蓮、杜少陵,國外乃海明威、龐德,段段佳話,不勝枚舉,為後人贊。
瑜亮本效事二主,互無牽扯,皆因共敵魏王而繫於一線。亮本無知,而瑜心祟,氣狹量窄,不容他強。終被三氣后,命喪柴桑口。嗚呼公瑾,英靈氣散!何以怨得他人,只喻得“亮予一刀,瑜自刺焉”。罷矣,罷矣。
現今各部各門,人才集聚,群英爭雄,遠逾瑜亮之爭。何為?所謂“人處強境必自強”,盡用周遭,得以自強。強人故在,不為此廝,必為某廝。若瑜狹胸,十死亦不足矣。心自容之,與己無犯。倘夠得量寬,圖得團圓,豈為不可?吞四海並八荒之心不可有,爭上游遠人後之心不可無。心平氣和,以德潤身,必有成就。正可謂史後人心廣闊,瑜亮之悲甚少。
愚之薄見,諸君深曉。又宣一席,作加強矣,若“牆頭動釘,錘實也。”
聊城第一中學高一 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