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聰明”這個詞僅由兩個字組成,但這兩個字在現代社會有着非乎尋常的作用。不同的人對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教育界,這兩個字的意味是異常豐富。
在學生和老師之間,“聰明”二字就象徵著代表一切的分數。它是一切的一切,是學生和老師的命根子。在素質教育還未普及的今天,在大部分學校里,它便是評“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等的唯一準繩。只要學習好,班長可以是個不動管理的“獃子”,勞動委員可以是懶漢,體育委員可以是個弱不禁風的女生。而老師卻總以為這才是“物盡其用”。
在家長之間,孩子的“聰明程度”(也就是成績)便是相互誇耀的資本。只要自己家的孩子成績不是很好,無論他在其他方面有着多麼大的成就家長們總是會覺得沒臉見人。這便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其它方面的發展。
出現了這種沒人願意看到的景象,我想這不能不算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所以這個“聰明”的味道是苦中帶着微酸的。
悲哀從何時而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古人不是這樣的。
古人評價一個人是否“聰明“要看兩個字:“敏”和“慧’。敏而不慧,慧而不敏,都不能算是“聰明”。真正的“聰明”是德才兼備。那些受到朝廷賞識或者有所成就的名人志士有哪個是書獃子!看來“聰明”二字在古代是略帶甜味。
“聰明”為何味,古今中外有不同的味道。在中國,以前是甜的,現在是苦的,將來會是由一切美好味道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