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的日子現在仍不寬裕,爸媽在工廠倒閉后就失業了。現在,爸爸在深圳一家合資廠當門衛。爸爸的1000元月薪要分成3份。一份自己用,一份寄給我的讀大學的弟弟,一份寄回家,這3份都是做生活費用。媽媽想起來了,這張大可那時剛從鄉下進城來,曾經借住在我們家隔壁,當時好像是借錢買人力車。那時是一面之交,不是親不是戚,就借錢給他了。張大可現在可是有錢人了。他這麼多年開出租車掙了不少錢,在“龍香閣”花園買了一套房子。媽媽想了又想,便拿着這張借條去找張大可兌錢。但又擔心張大可不認賬。 媽媽好不容易才找到張大可。張大可好像已不認得媽媽了。媽媽把借條給張大可看,張大可這才吃驚地望着媽媽,說:“你是嫂子?”那時候,張大可把我媽叫做嫂子。媽媽說是。張大可看着我媽,問了家裡的一些情況后,一會兒,竟嗚嗚地哭了,說:“嫂子,這麼多年了,我沒去問過你們,沒去看過你們,我以為你們的日子過得比我還好,我對不住你們。我這個鄉下人有了錢是不是忘本了?”媽媽沒想到張大可會這樣,連忙說:“這也不怪你,大家都忙着過日子不是?” 張大可二話沒說,當即拿出2000元錢雙手遞給媽媽。媽媽說:“不用這麼多,我只要200元。”張大可說:“20年了,嫂子,2000元不多。”但媽媽還是只要200元。 媽媽拿了這200元錢,就給爸爸打電話,告訴爸爸這個月不用給家裡寄生活費了。媽媽說了張大可20年前的借條。 第二天,爸爸給媽媽打電話,說他想起來了,張大可借的錢第二年就還了,只是那時 爸爸一時找不到借條,所以沒能撕掉這張借條,沒想到這張借條躲了20年,又出來試探我們。爸爸叫媽媽趕快把錢還給張大可,並向人家道歉。 媽媽拿着錢去還給張大可,並連連道歉。張大可說:“我記得這錢好像沒還啊。”媽媽說:“還了的,孩子他爸不會說錯。” 這以後,讀大學的弟弟每月都會收到一張500元的匯款單。我們知道,這是張大可寄的。收到錢后,我們每月都會打一張借條給張大可,而張大可過後就把借條撕了。他保留並收藏着的,是20年前他立給我們家的那張借條。用他的話說,是這張借條使現在有錢的他,想起20年前他沒錢的時候,曾經得到的幫助,現在他要記住。 PS:讓我很感動的一篇文章。主人公張大可身上那種動人的品質,不僅僅是一盞指路明燈,甚至可以是一棵生命頑強的小草,在你的心靈深處紮根,發芽,生長。 其實,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旅途中不知不覺地背上一筆“良心債”,這種債不是用金錢還得清的。作者用平淡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件平淡的生活小事,但這事的背面卻一點也不平淡,它不斷提醒我們:記住,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背着一張“老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