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個懂文學的人,只知道,隨便想想,隨便寫寫。
我站在歷史的長卷邊,看者來來往往不息的人群,他們大多表情沉重,身着一身黑色的大衣。在這黑色的長卷里,竟飄過了幾許胭脂味,我不得不繼續追尋。
好濃的胭脂味!她正端坐在龍椅上,表情沉重,聽着大臣們報着一個又一個或好或壞的消息。她總是那麼威儀,給世人留下的永遠是她那難以理解的舉動。在美好的豆蔻年華毅然踏進那硃紅色的宮門,她幾乎是踩着親人的身軀一步一步地邁向中國權利的最高峰!我曾想,如果她當初沒有進宮,她的生活會是怎樣?也許她會像其他平凡女子一樣,在家相夫教子,安靜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我還曾想,每當夜色降臨時,大明宮裡是否依然燈火通明?她是否對她曾經所過的一切感到些須後悔?她是否懷念那無憂無慮的童年?不管怎樣,不管世人對她的評價如何,她還是頂着巨大的壓力走過來了,最終成就了一代“貞觀遺風”。
這抹胭脂色為何忽濃忽淡?兩宋之交,不尋常的境遇煉就了一個不尋常的李清照。少女時期的藕塘爭渡,新婚後的鴻雁傳書以及暮年的滿腔衷愁都曾引起我內心的陣陣悸動。我只想問:她一若女子,如何能說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言壯語?
說起女子,說到胭脂,便不得不提起《紅樓夢》。我着實佩服曹老先生的構想能力,那麼多的女子,他硬是能把她們串在一起。在那樣一個封建思想統治社會的女性被壓抑的時代,紅樓夢中的女子卻能對月吟詩,賞花飲酒,活出別樣滋味!黛玉的清高,寶釵的世故,熙鳳的老練,湘雲的率真……封建的女子,能活得如此精彩,我只能暗暗驚嘆了。
這胭脂似乎還有?寫《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保家衛國的楊門女將,西湖邊的蘇小小,遠赴匈奴和親的昭君,毅然自刎的虞姬……
那一個個女子,那絲絲縷縷的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