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立夏一過,天氣馬上熱起來了,而今年的端午節也踏着舞步輕快地來了。
走過鄉村,每家每戶忙碌着,歡聲笑語。一陣水汽從鍋里漫開,那種醇醇的香味兒撲鼻而來。嗯,清香、誘人,那是粽香,濃濃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粽葉兒的清香。
來到城鎮,蓄滿水的河道上,有節奏的哨聲、鼓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十幾條龍舟蕩漾在碧波里。龍舟上,十幾個青壯漢子,揮舞着手中的漿,喊着號聲,奮力向前進發。
眾所皆知,端午的由來,起源於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着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見龍舟,又祭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