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又一次失利的消息傳來,又一次退兵的命令發出,勾踐一直驕傲地高昂的頭終於垂下。幾滴清淚滑落,他滿含悔恨,但也下定了重新崛起的決心。如此,勾踐才能面對吳國男女老少的唾罵嘲笑而不發一言,才能親為夫差的馬前卒而保持沉默,才能忍受夫差不曾停止的羞辱。知恥而後勇,恥辱把勾踐,這個曾經驕奢的君王,鍛造得睿智和堅決。
於是,有了後來的軍民一心,勢如破竹,一雪前恥,也有了後來“卧薪嘗膽”的佳話。我們藉助歷史的明鏡目睹了在恥辱中涅 以及浴火重生成就的輝煌。
江邊,最後一抹餘暉染紅了司馬遷的臉,回想起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他又一次緊緊地閉上眼睛,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擇生,擇死?生,意味着隱忍苟活,在眾人鄙夷的目光中卑賤地呼吸;死,他就可以以死明志成為彪炳史冊的有節之臣。
有時候,死比生更容易。然而,那個“成一家之言”的夢想呢?司馬遷握緊拳頭,因為“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所以他選擇生,儘管是在恥辱中艱難地苟活。
於是,大江南北有了一個奔波的身影,昏黃的燈光下有了一個發憤著書的身影,而中國歷史上也多了一個雖憔悴卻目光炯然的身影。
為踐志而生,司馬遷選擇了迎着恥辱而上,他毫無怨言地穿越苦難的荊棘,用流着血的雙手為我們奉上震撼古今的“史家之絕唱”。他的形象也從此定格在光榮的殿堂中,古老而確鑿。
更為確鑿的是這樣一種精神,面對挫折不曾低頭,挾着恥辱前行而終抵光榮的彼岸的不屈鬥志。
他們微笑着忍受鳳凰涅 的灼痛,只為浴火重生,鍛造更強大的自己。由恥到榮——段無法丈量的精神距離。這些古往今來不屈的強者們,以恥辱壓不垮的身軀,背負着整個民族前行,與光榮和夢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