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是一場旅行。旅途上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甚至是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河上若有橋,自然可以輕輕鬆鬆地走過,可要是沒有,該怎麼辦? 游泳過去?那太危險太不方便了,而且許多人還不會。砍樹做小船過去?那固然可以到達彼岸,但終究不是個好辦法。難道旅行就此結束?還是……造一座橋? 一 司馬遷在一條大河前止步。受宮刑,蒙大辱,被貶謫,遭鄙視……是萎靡不振,溺於河中,就此沉淪嗎?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選擇了傾畢生精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以淚為墨,筆耕不輟,苦心營構,終於妙手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因何而做到這一切?是因為他的決心與勇氣!他在重壓之下苟延殘喘,在心中造了一座橋——堅固的信念之橋!他踏着這橋,跨過人生的大河,到達光明的彼岸。 二 春宮深深,愁雲沉沉,一個柔媚女子在重重朱門內的一條大河前徘徊。宮女們年年閑看的是“宮花寂寞紅”,終極等待到的是“一?g凈土掩風流”,默默無聞一輩子。但她——王昭君不願在這兒孤獨老去,她願為大漢和匈奴人民帶來和平、安寧。於是在清風舒暢的日子裡,她毅然離大漢而去。 王昭君,用堅強、無畏、善良和胸懷博大造了一座橋,橫跨在歷史的大河上。她踏着這橋,到達和平之花盛開的彼岸。 三 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春秋戰國時期,所有人第一次共同來到波浪滔天的大河邊。怎麼辦?老子、莊子說:人不能戰勝自然。他們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男耕女織”的“原始”社會,退回起點。這種思想立刻遭到屏棄。還有什麼“讓士兵們解甲歸田,放下武器”之類的,在當時明顯地不符合實際,也無人採納。 只有韓非子大手一揮:“造橋!”於是,秦國率先用他所提倡的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造了一坐橋,一座通往封建社會的橋。於是,“六王畢,四海一”,有人“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乃至社會,都會在前進途中遇到“大河”,沒有橋的大河。無須猶豫,因為歷史已給出答案,我們只能造橋。而大家現在刻苦學習,也是在為將來的美好前程打樁、澆墩、架梁、鋪橋。 造一座橋? 造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