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團大戰觀
傅伯勇
時過境遷,仍然有人對當年的百團大戰眾說紛紜。當然,穿過歲月的風風雨雨之後,很多人還是比較肯定的,但也有人持否定態度。在持否定態度的各種觀點中,最典型的有如下幾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百團大戰從戰略上講是失敗的;第二種觀點認為百團大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第三種觀點認為百團大戰是硬打硬拼,從戰術上是錯誤打法,尤其是129師關家堖那一仗,基本上就是第五次反圍剿的翻版;第四種觀點認為百團大戰雖然收復了華北的部分地區,卻過早地把我軍的主力向日軍和其他反動力量暴露了,對以後的抗日戰爭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
在我看來,如何看待百團大戰,應該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客觀條件、戰略意義和最終結果等方面來作評價。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華北地區對日本侵略戰爭具有極端重要的地位,被日本稱為“中國大陸指導戰爭的基地”和“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從政治上講,華北地區是中國最近幾個朝代的政治中心,是幾百年的都城,民眾有“華北失而中國失”的心理。從軍事上講,華北對日本起戰略脊椎作用,是日本北攻蘇聯、南打英美的戰略據點,是日本深入中國腹地、建立“南北準備態勢”的支點。從經濟上講,華北地域廣大,物資豐富,是侵華日軍戰略物資基地。所以,完全控制華北是日軍的既定方針。
從當時的客觀條件看,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日中戰爭轉入相持階段以後,日軍對華北的進攻更加變本加厲。如1941年8月日軍對太岳區的“掃蕩”和1942年5月對冀察晉區的“大掃蕩”,就分別動用兵力10萬人和8萬人,成為整個相持階段所有戰役中用兵最多的二次。所以,八路軍和根據地處於極端困難地位。第二方面,國民黨對抗戰越來越消極,對反共越來越積極,有投降日本的極大可能,對抗日戰爭極為不利。第三方面,反共勢力更加囂張,中間勢力更加妥協,民眾對抗戰前途更加擔憂。當時八路軍所處的環境和擔負的任務,就是在軍事上組織大規模的反擊。所以,當年的百團大戰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從戰略意義上看,組織百團大戰,可以更進一步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決心、堅定國民黨軍隊的抗戰立場、鼓舞全國的抗日鬥志,可以有力地抵抗日軍對八路軍和根據地的進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日軍對其他根據地和友軍的進攻,可以揭露日、蔣各項政治輿論欺騙,可以鞏固和壯大根據地和積蓄各種抗日力量,可以挽救中國抗戰、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日精神、提高八路軍的聲望及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和威信。
從最終結果看,完全實現了既定的戰略意圖。在軍事上,八路軍除115師和山東縱隊外全部參戰,日軍傷亡2萬餘人,八路軍傷亡17590人,雙方傷亡對比接近1:1。八路軍投入105個團,日軍投入85個大隊,敵我兵力大體相等,但劣勢裝備的八路軍進攻優勢裝備的日軍能夠獲得如此戰績,在戰爭史上卻是少見的。還重要的是,百團大戰破壞了日軍控制的近2000公里的交通線,在50個縣內逼迫日軍部分或大部分退走。在政治上,正如一些專家所說,“百團大戰阻止了蔣介石走向日本誘降的腳步,挽救了中國抗戰,振奮了全國人民,提高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聲望。以此為契機,共產黨的地位和威信開始上升,國民黨的地位和威信開始下降。這已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而最關鍵的是,八路軍的英勇犧牲,換得了打擊敵人、振奮友軍、贏得民心的結果,從而奠定了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取得最後勝利的基礎。”
在實現的戰略意圖中,政治意圖完成得極為完美,但軍事意圖卻不是很漂亮。如,在中央沒有正式回電的情況下擅自行動,顯得急躁和草率;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硬打硬拼,顯得缺乏理智;以破壞敵人的運輸樞紐為核心,而沒有特別注重打擊敵人有生力量,則背離了指導原則。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些總體說來都是缺少軍事藝術的。但是,歷史不問細節,我們面對歷史,不要太苛求。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都不是完全按照人們的想象去推理和演繹。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難免要組織一兩次自己的百團大戰。在這種情況下,犧牲是肯定的,沒有犧牲就沒有勝利;只要我們本着勝利的原則,盡量減少犧牲就行了。
我的百團大戰觀 標籤: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