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讀《天凈沙秋思》

讀《天凈沙秋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

  據元人盛如梓《老學叢談》記載,馬致遠的《天凈沙》實有三首,以上摘錄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與《天凈沙 秋思》相比,雖然也都寫的是秋景,都寫出了七八種以上的景物,文字精鍊之極,像戰國時期的宋玉形容美女身量恰到好處說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文字簡約到不能再增或再減一字的程度。但第二首有景無人,高下分明。

  《秋思》除最後一句外,全部都是景語,卻字字扣着“人”扣着“情”來寫的。僅用28個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首小令極其出色的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我們來具體感受一下:一個秋天的黃昏,夕陽即將西下,餘暉給小橋流水塗抹上淡淡的金黃色,橋頭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小孩兒在門口玩耍,屋裡隱隱傳出父母慈愛的呼喚。而抒情主人公騎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馬,風塵僕僕地疲憊憔悴地在古道上踽踽獨行,迎着裹挾落葉、塵土的冷颼颼的西風。道旁是纏着枯藤的老樹,歸巢的暮鴉在樹梢盤旋,不時凄厲的啼叫幾聲。看到別人正準備着晚餐,一家人享受着天倫之樂,想到自己漂泊至今,暮色漸濃卻不知投宿何方?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自己是淪落天涯的斷腸人,心情何等孤寂愁苦,鄉愁何等濃重。

  這歸功於映襯得法。動與靜的映襯,如流水與小橋人家,映襯出幽靜;西風與古道,映襯出蒼涼。明與亮的映襯,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西風中的灰暗,古道中遊子的悲愁,一面是小橋流水人家在餘暉中的溫暖安適。背景與主體的映襯,前四句把背景寫充分了,成為遊子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

  最重要的是前面提到了的寄情於物,用有形表現無形,當詩人把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與小橋、流水、人家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認識和感受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籠罩了一層悲涼的氣氛。我不由想到李煜《相見歡》里的詩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還有陸遊《卜算子詠梅》里的詩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何嘗不是“凡景語,皆情語”?何嘗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