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說灶神
文、綠韻
還在睡夢中,就聽到外面的炮聲劈劈啪啪此起彼伏的響個不停。哦,今天是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人們是在送灶神。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各地與各地又有不同的祭法,關於灶王爺的版本也有很多種傳說。我們現代人很多都是省略的過,尤其是年輕人也包括我在內。只是從父輩那裡繼承了點習俗的皮毛,究竟是什麼內容,咋得個過法真是一問三不知。好在現在網絡發達,被問后好學者還可以一查個究竟。不好學者還是一副不求上進的姿態:"他咋走我咋扭就是了"。於是傳統習俗也就成了道聽途說的遊戲——不再是原滋原味了。
想起小時候過小年的情景,父親會早早起來把院子打掃的乾乾淨淨,小年這一天一定要吃糕和麻糖的。母親蒸了糕會把一小快扔到灶火里,還要把一小塊放到外面房屋正牆上 的天地窯窯里。天地窯窯就是在牆的中部掏個小洞,再用泥土打磨光滑,這一設置可能是專供祭灶用的,家家戶戶都有,但平時都是雞下蛋的好地方。人們還要吃麻糖。那時候我問過大人為什麼要吃糕吃麻糖?大人告訴我的是:“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吃糕是糊灶王爺的嘴,吃糖是給灶王爺點甜頭,讓他見了玉帝后,只說好話不說壞話。灶王爺是誰?沒文化的母親只知道是管人間煙火的神,倒是讀過《封神演義》的父親知道一些。父親說:“灶神爺是商朝鎮守澠池城 的張奎和高蘭英夫婦,忠義有節,死後被姜太公封神榜上封為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民間百姓大都認同這種說法,大概是因為《封神演義》深得人心或是人們喜歡張奎和高蘭英夫婦的行為吧。
關於灶王爺的傳說有很多。如:傳說,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在天上呆久了覺得悶,也跟隨母親下到了凡間。她看到民間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時看到人間有那麼多的恩愛夫妻,她也很嚮往真摯的愛情。後來她看上了一個給人燒火幫灶的小夥子,她覺得這個人心地善良、勤勞樸實,於是決定留在凡間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聞聽后非常生氣,把小女兒打下凡間,不許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強答應給那個燒火的窮小子一個灶王的職位。從此,人們就稱那個“窮燒火的”為“灶王爺”,而玉帝的小女兒就是“灶王奶奶”了。還有傳說是元朝統治黑暗無比,為了防止漢族人造反,每五家漢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裡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漢族人才能生火開灶,所以漢族人習慣的把這家蒙古人男人叫“老灶爺”,女的叫“老灶奶”,還畫了圖貼在廚房,每到新年,這家蒙古人要到縣城彙報整個村子的情況,為了讓“老灶爺”“上天言好事”,到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會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裡,謂之“祭灶”。如果你有機會到農村看到“老灶爺”和“老灶奶”的圖象,你會發現圖中的人物穿着打扮都是蒙古裝。
現在很多人雖然仍還過小年,但對於小年的習俗已經知之甚少了。 他們大多數就知道送灶神,即使是送灶神也不知道個時間,以為早上就是送灶神的時間,其實按照習俗應該是晚上,習俗中還有很多迎神和送神的儀式。不管是怎樣過人們是對灶神給予美好願望的,古代是現在也是。只是現代人比古代人富裕幸福日子大都過的紅火,新時代的人們認識到科學發展勝過一切過去時代,漸漸淡忘了很多傳統的習俗,身在飛速發展社會的當代人,世界觀的視野再也不局限與傳統和寄情迷信。我倒覺得習俗中灶王爺很像如今的人大代表,人們寄情與他們,給與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很多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