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歲月隨筆>朴枳樹

朴枳樹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朴 枳 樹

  今天,是一個晴朗的春日。天空蔚藍明凈,只有幾絮輕盈纖巧的白雲,在蒼莽的山巒上頭,柔曼自在地飄渺。在春暘的明光輝映之中,遠山近水,風光旖旎;田園阡陌,風和氣清。順着河谷極目遠眺,一派山水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使人的心中頓時變得清明剔亮,心情也格外愉悅。

  在老屋的門前,順着石階一直走下去,在紫檀樹和楠竹掩映的綠蔭下,是一條幽長蜿蜒的石砌路。光滑潮濕的鵝卵石路面,經過綿綿春雨的滋潤,縫隙間已經長滿了碧綠的青草,石頭上布滿了淺淺的青苔,顯得濕滑而溫潤。兩隻小指般大小的雨蛙,和幾隻壯碩的蟋蟀,在路邊金櫻子花和四葉草的庇蔭里,正在使勁地鼓噪,好像是彼此在相互比賽,看看誰的聲音更加清亮吧?

  這條蜿蜒於河坎山坡上的石砌路,從河邊一直延伸到半山腰,依山順勢而建,也就是三四尺寬的樣子,足有半里地長。石級沿着山勢盤旋而下,幽徑迂迴,曲折崎嶇,是老家的人們到河邊挑水、洗衣的必經之路。由於囿於地理位置的局限,人家大多散居在半山腰上,離河邊略微遠了一些。從古到今,人們就在這條路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年累月地挑着水桶到河裡挑水、搬運生活日用品等等,艱難地上下來回,挑一擔水或者糧食什麼的,就要花費好些功夫,一天要走上好幾趟,直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眼花耳鳴。由於勞動強度大,身體常常累得極度疲乏。在小時候起,我們就嘗試並歷練過這樣的生活,經歷過如此的艱辛,可以體會到其中的滋味。這種境況,從古到今世代延續着。在我當村支書的任上,才得到徹底改變,至今也就是二十來年的事。今天,我順着石砌路從老屋下來,一邊欣賞周邊熟悉的景緻,一邊尋找過去記憶中的印跡,許多的感慨油然而生。俗話說“故土難離,近鄉情怯”,在這條走過千百回的小路上漫步,看着路邊、屋旁生機盎然的景象,家園的一切都顯得自然而又愜意。即使這條我們從小走到大,無數次挑着擔子艱難跋涉,並且曾經在心中賭咒過無數遍的石砌路,現在看起來也格外的順眼和親切。斗轉星移,世事滄桑,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人世間許多的事物都會變遷,人的許多看法也會改變,所以說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能夠讓你記憶美好,也能夠讓你淡忘醜陋,能夠逐步教會你生活的辯證法,讓你漸漸地變得從容淡定,客觀地看待人生和事物,寬容地對待一切,領略和體認到生活的真諦。

  我趁着和風麗日,走下幽長的石徑,走到清波蕩漾的樟樹潭邊,來到了河邊的碼頭上。所謂的碼頭,也就是用山石砌成的一溜水邊平台。構築這個碼頭的目的,主要是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如洗衣揀菜、起落貨物、停靠木排等等,看似簡單,實際的作用可大呢!由於婦女們長年在碼頭的山石上頭搓洗衣服,經歷過了好幾代人,日長月久,粗糲的山石早已經被磨得鋥亮光潔。此時此刻,站在這熟悉的碼頭上,只覺得河風漸漸吹來,拂拭撫摸着你的臉頰,覺得分外地舒適。霧氣氤氳,溫潤涼爽;山光水色,紛至沓來。透過逐漸散去的河霧,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春日上午麗日明霞的浮光掠影之中,夾岸的楓楊樹綠葉婆娑,高大的檀樹、木荷樹和細葉香樟參差錯落,幽篁簇擁,藤蘿披拂,掩映着一潭澄澈,懷抱着兩灣翠玉,如同走進了一個迷人的山水畫廊。只見平靜寬廣的河面上,春波流涌,蒸汽騰騰,整個水域顯得迂闊而靜謐。在習習的微風吹拂下,潭面上清波蕩漾,碧水漪瀾,一群白鴨悠閑地在潭面上游弋,兩頭黃牛在草灘上恬然地吃草,空氣中瀰漫著金櫻子和小果薔薇花的清芬,青梅樹濃重的蔭翳里響徹蚱蟬動情的歌唱,遠處也傳來稻田中青蛙此起彼伏的歡鳴,隱約地順着清風在耳畔繚繞。在澄凈的碧波之上,一座寬敞的水泥澆築的T型梁橋騰空跨越河面,連接着小河的南北兩岸,如同彩虹飛度,又像蛟龍沉潛,將影子投進深幽澄澈的柔波。眼前的一切景象,着實令人欣賞和感動,一切都沉浸在和諧安詳的氛圍之中,流露着鄉野純樸清新的氣息,顯露出大自然純真靈動的美感。如此天然純潔的美景,讓我深深地為之陶醉,長久地佇足欣賞,感覺有如踏雪驚鴻一般超然俊逸,盤桓於自然俊秀的一隅,置身於如詩如畫的意境,貪婪地呼吸着鄉野河邊的空氣,許久都不忍移步離去。

  我一個人在河邊優悠地漫步,來到原先架設小木橋的地方。小木橋早已杳無蹤跡,還在二十幾年以前,就已經結束了它幾百年以來的使命,只依稀留下過往的蛛絲馬跡。在狹隘的小河坎的裡面,是一條沿河的土路,被迷離的荒草所覆蓋。路坎上原有一幢寬敞的老屋,是合族人共同興建的宅院,現在只剩下牆腳依稀的輪廓;幾堵曾經矗立在那裡的斷垣殘壁,以前充當我們小時候捉迷藏、抓特務的掩體,也早已坍塌而沒有印跡了。據說這裡原先是合族男丁訓練武術的地方,當然也作為私塾兼備教授幼兒學業的功能,其名叫“打堂背”或者“書堂下”,顧名思義,立馬就知道它所司行的功能了。早先我們的上祖開基的時候,作為從遠方遷徙而來的客屬,為了能夠在當地永久地立足,防範外族和匪患的襲擾,進行一些“軍事鬥爭準備”是必要而且必須的。再加上我們的姓氏文化本來就屬於“軍武之家”,崇尚武藝、修鍊武術、從軍報國是自古以來一貫的家風,建立如此一個場所,也就理所當然、不覺意外了。我還聽宗族中老人們說過,正因為有這樣的武功基礎,十八班武藝盡在指掌之間,族中少壯皆為武林高足,所以本姓“打獅頭”亦即舞獅的功夫十分了得,曾經享譽百里,威震四方。其中的佼佼者又是扮演“猴哥”的祖父,據說其體態輕盈,身型矯健,能夠一下縱身躍過四張飯桌,也能夠玩轉身體倒立,用雙手在長一百幾十米的木橋上,來回走動好幾遍,可見功夫不俗。只可惜祖父於一九四二年國難深重之時,不忍日寇肆虐、鐵蹄踐踏國土,立志報國,慷慨從軍,遠走他鄉,至今音訊全無,杳如黃鶴,沒有留下半點記憶的鳳毛鱗爪,作為我們後人緬懷祖殤的印跡,成為我們永久的祈願和遺恨!

  我正在獨自默默地思考,內心慨然地品味着濃烈的思古之幽情,尋找着對過去生涯零碎的不堪回首的記憶,抒發心中長久鬱積的決壘。在朦朧的意念之中,眼睛的餘光突然鎖定了一個特別的形影。扭過頭去,看到了河邊那棵枝繁葉茂的朴枳樹。呵,朴枳樹!在清幽幽的溪流的上頭,在綠草迷離的叢林的邊際,那一棵曾經多少次在夢中招搖的朴枳樹,就哪樣風華卓越地舒展着青翠的枝杪,依然故我地挺立在河漘之上。蒼老的軀幹撐托着一片蔭翳,高大的樹榦旁逸斜出,彎曲的樹枝縱橫交錯,傾斜着粗獷的身形,伸向清波漣洏的一泓碧水,投影在淪漪涌動的溪流波濤之間。碧綠的新葉在微風中絮語,纖弱的枝條在林樾間婆娑,枝葉葳蕤,姿態優雅,在我帶着無比驚詫而又欣賞的眼中,還是那樣的清新明朗,那樣的風華依舊。

  朴枳樹,學名為朴樹,落葉喬木,樹榦的高度可達10多米,是南方極為普通的一個樹種,尤其喜歡生長於路畔溪邊,臨近河川水域,土壤和氣候相對比較潮濕的地方。每年的春分時節,朴樹在春風時雨的撫慰下,在沉迷的酣睡中蘇醒,告別冬季冰冷的夢魘,舒展滯緩僵硬的腰肢,洗滌周身沉溺的疲倦,慢慢地在枝頭綻出嬌嫩的腋芽,長出清新的綠葉。經過冬日的封閉和春雨的洗禮,在春天的陽光下,朴樹以清新亮麗的姿態、朝氣蓬勃的形象和平凡樸實的風采,展示在芸芸眾生的面前,表現了生命輪迴的定律和自我超脫的升華,使人領略到自然力量的神秘魅力。當然,其中蘊含的深刻意涵,並不是誰都可以體驗和感悟的。所謂“樸實無華”,朴枳樹不獨枝葉沒有雪松、竹柏哪樣雍容華貴,其果實也沒有楊梅、櫻桃哪樣賞心悅目;從頭至尾,從上到下,一切都顯得平常和古拙。然而,朴枳樹純真的品格和自然實在的外貌,卻深刻闡述了生命豐富的內涵,在自己對外的形象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看到這棵雖然蒼勁耆老,但仍然充滿活力的朴枳樹,不自覺地在記憶的深處,翻出一些少兒時代生活經歷的簿記。因為,在我的整個少兒時代,從摘取朴枳葉,做朴枳米反,到打朴枳筒,以往哪個時代體驗過的許多樂趣,是無法淡忘的。並且,這其中還有一些自身經歷衍生的複雜情懷,也是難以一時說得清楚的。

  依稀記得,每年的清明節前後,當朴樹剛剛萌發新葉的時候,我們便按照大人們的吩咐,幾個人相邀來到河邊,嬉鬧着,哼着小曲爬上這棵朴枳樹,採摘枝頭上新鮮嫩綠的葉子,用來做朴枳葉米反(用米粉做的一種食物,閩西客家人稱為“米反”)。在小時候饑饉的年代,家中有做一次米反子,對於我們這些窮困的孩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無異於過年那樣值得快樂。也的確很奇怪,那個時候吃兩碗帶湯的青樹葉做成的米反子,晚上睡覺便睡得特別香甜,通常一覺睡得到天亮,半夜也不像平時那樣起來便溺好幾次,無論大人小孩都有這種癥候,可見其實在是很養人的呢!我們家鄉有採摘朴枳樹的嫩葉製作時令美食------朴枳葉米反的習俗,即將我們摘下的朴枳葉洗乾淨之後,拌和上一定比例的粳米粉,用碓寮下的大石碓臼反覆舂爛,加入白糖或者鹽粒拌勻成漿粉團,按一定的圖案或者造型做成米反子,放入竹制蒸籠中蒸上約30分鐘,就可以揭鍋食用了。朴枳葉米反色澤青翠,清香滑膩,富含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味道清香甘甜,口感柔潤綿軟,含有朴樹葉子特殊的清香味,而且有消食去積、和胃健脾之功效,是老少咸宜的時令食品。當然,在我們這裡,能夠作為做青葉米反食用的原料還很多,如苧葉、苦艾葉、鼠麴草(白頭公)的葉子等等,口感風味各異,功效卻大多相同或者相仿,都是民間經常采來做米反子用的好材料,也是時令的食療良方。但相比較之下,苧葉米反和朴枳樹葉米反顯得更加清香綿軟、滑膩爽口一些。做青樹葉米反的這些習俗,據說是古人為紀念晉國名臣介之推,催生了“寒食節”,從這個民間習俗衍變而來的。但依我的觀點看,這還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認識到了人類生活與大自然內在連結的重要性,摸索出一些適合時令的養生食療方法,改變一下日常吃東西的方法,既能解饞又能滋補身體,還能輔助起到醫療疾患的作用,因而總結採納、延續演變,逐漸成為風俗習慣而已。老祖宗們無非就是想變個花樣吃東西,並沒有別的太多的意思。後代人往往牽強附會,任意擴張解釋,將平時人們簡單的習慣,加入一些人文的因素,增加一些無聊的噱頭和故事進行包裝,使其更加富於神秘的色彩罷了。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嗜好,應該就是人類本能的反應和需要,何必一定要和紀念古代的什麼人結合在一起呢?如此觀點,見仁見智,但說無妨,不說也罷。

  關於朴枳樹的記憶,更加有趣的是孩提時代打朴枳筒槍。朴枳筒是採用河邊竹筒比較厚的苦竹子,利用竹子本身的特性,經過簡單裝配製作而成的玩具。和孩子們通常玩的彈弓不同,因為主要是用朴枳的肉果作為“子彈”而得名。其構造頗似槍筒和槍膛的原理,選用優質的苦竹的苗竹做材質,所選竹子的外殼不能太薄,否則容易“炸膛”開裂。“槍筒”中空,打“子彈”時要先預留一顆朴枳於出口內端,再從另一面入口處把朴枳彈壓進去,將槍膛後端用力一推,槍筒擊發,“噗”的一聲,槍膛裡面受擠壓所產生的空氣壓力,將出口內膛的朴枳“子彈”沖射出去,能夠命中幾米遠的目標。以前因為窮困,當時的少兒不像現在的小孩那樣擁有很多玩具,一到清明時節,家中或者學校里,不論男童女童,人手一支自製的朴枳“槍”,衣袋裡裝滿采來的朴枳當“子彈”,在路頭巷尾追逐嬉鬧進行“槍戰”,“拍、拍”連聲,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實在是那個時代孩子們很有趣味的遊戲。把朴枳肉果當作“子彈”,彈射在身體任何部位均無痛感,更談不上有任何的“殺傷力”,只存在“射擊”的象徵意義和玩耍效果,卻能夠增強小孩子們的想象力和手工製作的能力,充滿着天真浪漫的童趣和回味。這些故事和經歷,確實可以加以引用和傳授,對當代好些嬌生慣養,只曉得讀書、根本沒有領略過鄉風俚俗的孩子們,也是體味原始自然和了解社會生態的一個“窗口”。現在的孩子們除了讀書,很難有這樣玩耍的機會了。其實,即使在當代社會,應該還有比讀書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說童趣和快樂,還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等,這些書本上缺乏的東西。

  實際上,最讓我對這棵朴枳樹縈繞於心、記憶深刻的是自己親眼見到的一次難忘的場景。那是在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正值穀雨節氣的前後,已經到暮春的時候了,天氣總是有些陰沉,天上不時還飄落一些微雨。一天中午,因為父母親中午帶飯到偏遠的田地間勞作,家中的事情由我打理。放學回家后,自己要承擔處理一系列家務事情,包括燒飯菜、煮豬食、餵豬、洗碗筷等等。一直等到哄弟妹吃飽,喂好二、三頭豬,洗好碗筷,全部收拾停當,已經接近下午上課時間了。我匆匆地背起書包,走下石砌路,一下子趕到了河邊,準備過小木橋,趕往河對面的學校上學。由於連日下雨,溪水劇漲,河水咆哮着打着漩渦兒,直往下游飛逝而去,淹沒了河邊的沙洲,河面比平常寬了幾近一半。這時,學校上課的預備鐘聲,已經穿過對面的田壟隱約傳來。突然,眼前出現的一幕使我驚呆了:只見一個年齡與我相仿的女孩,正行走到了小木橋的中間,可能也是怕上課遲到,顯得步履匆匆。而恰在此時,對面一頭生產隊的大水牛,也慢吞吞地從對面橋頭這邊踱步過來,後面跟着一位耄耋老人,是本地大人小孩都認識的“聾古”(啞巴)。應該是放牛剛從山上回來,牛的兩片肚皮鼓囊囊的。看見牛走過來,小女孩將一隻腳跨在橋碼上,一隻腳還在狹窄的橋面上騎着,側着身體想讓牛先過去。但是,由於牛的肚皮太大,擦身而過的一剎那,在她的身上一蹭,小女孩“啊呀”一聲跌入河中,一下子沒了蹤影!現場見不到其他人,“聾古”(啞巴)只會“啊,啊”亂叫,我也只好大喊“救人”!但聲音畢竟太小,被洶湧的洪水聲音覆蓋了。也許長期臨近河邊生活,我們哪裡的小孩子從小經常到河邊戲水,多少會學點游泳。正在千鈞一髮之時,不知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將小女孩推向了離岸邊幾米遠的地方,頭從水底下冒了出來。只見小女孩拚命掙扎,忽然被伸向河中的朴枳樹的樹枝掛住了。這棵朴枳樹所在的處所,離小木橋足有二百多米遠,高大蓊鬱的大樹順着河面向上生長,樹身有一點傾斜向水面,其中有一、二個粗壯的樹杈向下伸展到河面上,平時離水面也就兩尺高的樣子,現在河水暴漲,樹枝已然完全淹沒在水中,不想其竟然成了救人的工具。小女孩或許已經感知到了生存的希望,一下子抱住了救命的樹枝,拚命爬到了岸上,終於得救了!只見小女孩光着腳丫,衣襟襤褸,頭髮零亂,渾身淌水,挎着沒有書本的爛書包,晃着身子,嗚咽着向著回家的路上走去了。

  我從頭至尾目睹了小女孩從落水到獲救的全過程,見證了奇迹的產生,真的恍惚如同在夢中一般,至今都難以相信。然而,它卻真實而生動地發生了,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全方位的視覺之中,造物主演繹了一場生命的奇迹,而我又是親身經歷者,使我終生感喟和驚嘆。這棵朴枳樹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中,霎時間變得更加高大,變得有些撲朔迷離,甚至於變得近乎有些神聖,連同以往對它原本擁有的敬畏和依戀,糅合融合在一起,一種近乎對它頂禮膜拜的情感流露,油然生長於我的心田,充斥了我整個靈魂的深處。呵,朴枳樹,你真是一棵神奇的樹!不獨是你枝繁葉茂、蔥鬱峻美的外在形象,更有你從容淡定、質樸無私的風度,情真意切地走進了我的心裡。

  從此,無論我依然在每年的春季、採摘鮮嫩欲滴的朴枳葉的時候;還是在夏日朴枳成熟、品嘗香甜酥脆的朴枳果的時候;總有無限親切友好的感覺滋生於心靈,總有小心呵護它的內心衝動產生於腦際,發自真情地不讓其他人隨意玷污它的形象,損害它的軀體和容顏。也正因為從小目睹了河邊發生的驚魂一幕,當我二十五歲擔任村長時,下決心修建了現在這座樟樹潭梁橋,完成了我從小許下的夙願,實現我內心不為人覺察的夢想。我要以我內心的執着和堅忍,讓往來的人們避免渡河時面臨危險的驚悸;讓以後的孩子們不會有職有權身陷洪水痛苦掙扎的回憶。當然,我還願意在未來的歲月里,以我綿薄的力量,讓家鄉的道路通衢、河水安瀾、鄉民康樂幸福。這些,都是我無數次在朴枳樹邊徜徉、踟躇時的內心想法,是我對朴枳樹的質樸形象、博大精神的心靈回報。

  清風徐來,蟬聲激越,滿目清秀,山花爛漫,原野上的風光無限美好,家鄉的山水情境美麗如同畫卷。躑躅於朴枳樹下,流連於石砌路邊,抬頭望藍天白雲,任憑其雲捲雲舒;俯首觀楊柳春風,由着它花開花落;家鄉的青山綠水總是令人內心繾綣,百看不厭,不忍離去。然而,纏綿永晝,猶有竟時;懷思終日,總有一別。我揮了揮手,作別了春意盎然的朴枳樹,向周邊招搖着清秀和芬芳的各種花草樹木行一個注目禮,帶着一副極好的心情,走向了小河的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