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思想鉤沉>清永寧知州王繼賢

清永寧知州王繼賢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王繼賢(1788—1846),字翰城,清黔陽縣黔城長坡村人。書法家、教育家、慈善家、詩人。幼聰慧。

  清嘉慶五年(1800)庚申,王繼賢十二歲應童子試。

  清嘉慶九年(1804)甲子,王繼賢入長沙嶽麓書院就讀。

  清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王繼賢再度入長沙嶽麓書院受業。

  清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王繼賢由稟貢生赴京都入國子監。受工部侍郎何凌漢的器重,延至其家授業子孫。

  清嘉慶十七年(1812)壬申,王繼賢補導。

  清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王繼賢援列入任中書科中書,前後達十四年。

  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王繼賢就任安徽省供職十六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秋,王繼賢就任永寧州知州,不畏嚴寒酷暑,奔走風塵,體察民情,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州人好爭訟,不重視文化,初到任時,參加文學考試的僅一百多人。乃興辦學堂,以俸薪資助學員生活和燈油費,並教他們做詩、寫文章、練習書法,使該州成為文風很盛的地方,處理爭訟及違法事端,判斷公正廉明。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九月三日,永寧州牧王繼賢登北武當山。玄天崖東面的松林叢中,有一孔磚窯洞,裡面有供奉王繼賢的牌位,三面牆壁上嵌有王繼賢撰並書之《喬松說》、《生子顯松圖》石碣。此窯洞名為喬松室,喬松即高大的松樹,也有人說指傳說中的仙人王喬和赤松子,應以前說為是。北武當山最有名的古松,莫過於如今已有名無實的“喬松”。此松原在玄天崖旁,高達近15米,據說筆直挺拔,為北武當山上最高的松樹,清風吹過,萬山傳響。見此松之不凡,欣然命筆,題“喬松”二字,並寫了一篇文章《喬松說》。次年七月,在“喬松”上方建“喬松室”,內有刻石,即王繼賢自撰自書的“喬松說”和“生子顯松圖”。是年,並捐資所建一池,在原始花崗岩石上鑿成的南北長2。5米,東西寬2。4米,深4米,可容水24立方米,以供道士、香客和遊覽觀光者飲用。玄天崖的峭壁上有一突出巨石形為水壺,名為“天壺傾露”,雨水雪液自壺嘴下滴;落於石崖上13米長的石糟中,流入池內儲存之,乃為無根之水,即天降雨雪,食之延年,壽與天齊,故名“天壽井”。天壽井東邊石台上立一小石碣,是王繼賢撰書的《天壽井記》,文未有“天氣下降,地脈靈通,瓊漿玉液,井養不窮”之語。書法蒼勁老辣,有金石之氣,為清人隸書傑作。王繼賢州牧,清道光年間湖南黔陽縣人,有文才。看過道人卧身的窯洞、汲飲的天壽井,我的所感真要由一聯宋人詩言之,云:“雨昏仙穴丹砂井,雲映樓居玉洞人。”王氏能書,近處的“喬松”摩崖即他所題。此株喬木未能躲過十年動亂的斧斤,只剩一截樹樁。龔自珍“西牆枯樹態縱橫,奇古全憑一臂撐”,是詠樹的名句。假定喬松仍健,當得此番詩意。王州牧游于山中,嘗做《喬松說》。自述一身雲影、兩腳煙光入翠微,行至此處,“轉望喬松,鬱鬱蔥蔥,氣佳哉,直在天上雲”,五大夫風神盡顯字句間。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王繼賢重修黑龍廟完畢,重修黑龍廟碑為王繼賢撰書。山門上鑲嵌兩副石刻對聯“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為郡人崔炳文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仲春撰書。另一副“山河碥帶人文聚,風雨祥甘物氣和”,為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年永寧州知州王繼賢撰書,礪指磨石,帶為連貫,山河礪帶即山礪河帶,意思是說磧口是一個歷史久遠,人文會聚,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好地方,對聯編的好,字寫的更為漂亮。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黑龍廟門廳外伸5米,閣樓、樂樓錯落疊置,再配以兩面的鐘樓與鼓樓,氣勢十分壯觀。總體上看帶有明顯的道教風格,屬於那種深邃幽靜式的。樂樓上也有一幅對聯。“眾觀戲情傳情傳意戲傳情;章成事理順理順心事順理”,橫批是“魚龍出廳”,這四個字也是由王繼賢所書。樂樓是黑龍廟很珍貴的建築,也是山西境內設施最完善的一處露天劇場。戲台為“三空舞台”,前後台是名角、班主休息的閣樓;東西包廂供達官貴人和大款、老闆們觀戲,他們可以一邊看戲,一邊抽煙品茶磕瓜子。黑龍廟位於山西臨縣南端湫水河入口處的磧口鎮卧虎山。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鐘鼓樓碑記載:廟創建於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廟宇規模壯闊,昭然入目。黑龍廟座東北向西南,依山傍水。中軸線上,首先是山門,由三道石拱門洞組成。門前是一座面闊三間的門庭。門庭上又蓋一座歇山頂門樓,兩層建築全憑8根大木柱支撐。緊挨門樓又建倒座樂樓(戲台)。前後建築連為一體。樂樓為歐山頂,琉璃瓦剪邊,十分美觀大方。樂樓左右是十字歇山頂式的鐘鼓樓,規模不大,卻小巧玲瓏,別具風格。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內供黑龍大王。左右兩耳殿分別供奉河伯、財神,其餘倉官、金龍、廟童各得其所。此外東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間。

  位於離石城西約七公里的烏崖山谷,有一座安國寺,原名“安吉寺”,創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曾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扈地,代宗以佛牙二賜公主,置於銅塔貯藏,今寺中銅塔樓就是當年供奉佛牙之處。現在王家塔村山樑上有一古石砌台基,為昌化公主的點將台。宋嘉佑三年(1058)鎮西人王公佐在該寺做寨,稱“安國王”,之後“安吉寺”改名“安國寺”。安國寺依山而建,院中有院,殿宇禪房相連。寺院分上下兩層,偏院分內外兩進,共四處院落。現存主要建築有佛殿、銅塔樓、于成龍讀書樓、於清端公祠、於中丞公生祠、觀音樓、鐘樓、鼓樓、關帝閣、十王殿、萊公別墅、石牌坊、磚塔等二十餘處。佛殿內有彩塑菩薩3尊,造型生動,色彩明亮;壁畫124幅,112平米,碑碣石刻65塊。安國寺周圍山巒聳立,絕壁懸崖,群山環抱,松柏叢生,鬱鬱蔥蔥。尤使人驚嘆的是突兀石上,忽生怪柏,盤根外露。那林中異狀萬千的嶙嶙怪石,如伏如蹲,如走如奔。在石林之間又有遍生的野草山花,如錦似綉,競相爭艷。寺內水源豐富,清泉長流不息。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萊公別墅,是于成龍之孫於准在雍正丙午年(1725),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龐大石崖下修築而成。其地勢險要,景色奇特,構築精巧。前臨深谷曰“瞑之谷”,清泉汩汩匯為細流;下有“八角琉璃井”;上有千仞絕壁,懸崖飛瀑,遇雨天則水簾垂掛,其景十分壯觀。絕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鑿成的石室,石壁上有“龍”、“虎”、“山林”、“野趣”等石刻大字及道光年間永寧州知州王繼賢親筆書寫的山寺石室文。字跡雋永,剛勁有力,被後人譽之為“翰公之字好丰姿,點點精神畫畫奇。映水真如鴻戲誨,教人誰不喚羲之。”其設計之精,石刻之美,無不令後人叫絕。據說當年開鑿石室時,代價為斗石斗幣。可惜因年代久遠與石室石台階相連部分已無蹤跡,無法入室已觀甚為遺憾。

  王繼賢任汾州府永寧州知州五年,兩次解送河南餉銀。著有《南河紀游詩草》兩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王繼賢歿于山西省汾州府永寧州任所,終年五十八歲。運靈柩回黔陽時,人民涕泣相送。朝廷追贈為“奉直大夫”。

  王繼賢生平工書法,在京城一帶享有盛名,高麗國(今朝鮮)多次遣派使臣前來購求,為其書寫的“繼美凌煙”四個大字,譽滿鄰國。在永寧州存有他臨寫的《黃庭經》、《樂毅論》、《蘭亭序》、《九成宮》、《千字文》等石刻,州人把它嵌入關聖廟的牆壁。又自撰《石室文書法》、《愛書僧記》、《聽月泉記》、《詩竹雜刻》等。黔城的芙蓉樓存有其“妙書鴻戲秋江水,佳句風行曉苑花”石刻。

  同治十一年,由山西省汾州府永寧州知州王繼賢之子,黔陽縣廩貢生候選國子監欽加理問銜誥授奉直大夫長坡王述謨捐資重建,複名“蟠龍山寺”。

  藍翎五品銜例貢生謝廷輔(1857—1902)原配王氏,系山西省汾州府永寧州知州長坡王繼賢孫女,邑廩貢生、候選國子監欽加理問銜誥授奉直大夫王述謨長女。幼乘祖訓,博通經史,詩文繪畫皆一時傑出。著有《堂燕集》、《蘇園雜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