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生活隨筆>粘豆包

粘豆包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散文

  粘豆包

  文/閭凌宜人

  我清楚地記得小的時候,一進臘月門,我們東北農村家庭里都要沿襲傳統習慣做三件大事:“殺豬、淘米、做豆腐”。我們家居住在古老的小縣城裡,沒有養豬的環境和條件,當然也就無豬可殺,城裡人自己家做豆腐那時更是鳳毛麟角。但無論家裡經濟多麼拮据,每年“淘米”這項大事卻是必須要做的。

  到了臘月,爸爸總會將“口挪肚攢”擠下來的那點“多餘錢”拿出來,千方百計托親靠友在鄉下購買些小黃米,然後用葫蘆水瓢反覆多次的細心濾凈沙子,將小黃米淘洗乾淨,等到把淘洗后的小黃米晾乾后,送到糧谷加工廠磨成麵粉。回到家裡以後母親負責將水燒到溫度六十度左右,父親則甩掉厚棉襖,挽起衣袖,將一隻大“缸盆”抱上炕頭。先倒進黃米面,又摻進些黃色的玉米面,為的是增加麵粉的數量。這時候,父親就開始習慣的雙手和面、揣面,和好面以後,在“缸盆”上面蒙上一塊屜布,蓋上蓋子。經過兩天土炕加溫,黃米面就已經自然發酵,餳好能用了。這期間,母親已將“紅小豆”放進大鐵鍋里,用文火慢慢去煮,看着鍋里的水被粒粒紅小豆所吸收,即將要熟透時,用飯鏟子不斷地在鍋里攪拌着,直到它慢慢的變成豆沙狀,再往“豆沙”中添加一些已經化好了的“糖精水”,來增強“豆沙”餡口感,一鍋綿軟香甜的豆沙餡就做好了,整個“淘米”的準備工作已經告罄。

  所謂“淘米”實際上是人們為了與殺豬、做豆腐一同說著順口而做的口頭簡化,用“淘米”來代指包粘豆包。實際上包粘豆包絕非僅像“淘米”那麼簡單輕鬆,“淘米”只是其中最基本的過程之一,目的是經過一系列預先準備后,最後做成“粘豆包”。

  包粘豆包時,父親給我們家裡的每個人都做了明確分工。母親、姐姐還有哥哥,他們有的負責包粘豆包;有的負責給粘豆包貼上圓圓的蘇子葉,以防止粘豆包同帘子相粘連;有的要負責起鍋、撿豆包,在室外這個天然大冰箱里進行冷凍;給我的分工是做專職的“火頭軍”。那個年代在我們小縣城裡無論貧富,家家都要燒“大灶坑”做飯。我按照父親的分工,引燃灶火,瘦弱的胳臂用力的拉拽“風箱”,並不時的探頭向灶膛里張望,看看火勢如何,用火鉤子調理“火心”,保持灶膛內“火力四射”。隨着“唿噠噠——唿噠噠”風箱有節奏響聲,風箱喘着粗氣,不停地向灶膛里吹風,紅紅的煤火在灶膛內忽高忽低,升騰跳躍,翹起腳跟,伸長舌頭,拚命地舔着鍋底。鍋里的水開始慢慢的發出“噝噝”響聲,由小而大。木製鍋蓋四周的縫隙中不斷地竄出縷縷水蒸汽,大約開鍋、上汽十五分鐘后,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隨着大鍋蓋的掀起迅速瀰漫在整個灶房中。

  一鍋一鍋的粘豆包蒸熟了,我的腦袋上也冒出了熱汗,汗水和着煙灰順着臉頰滴落到地上,白臉蛋也變成了小花貓。辛苦勞動得到了父親的肯定,父親對大家說:“‘火頭軍’可不是好當的,這可是個技術活,尤其是開鍋后的時間掌握要准,時間短了,沒有蒸熟的豆包揭鍋後會夾生,再怎麼蒸也沒法蒸熟了;時間長了,火大了,容易硬邊子,出嘎巴。今天咱們家蒸的粘豆包是每鍋火候都恰到好處,蒸的非常好!過去粘豆包曾經幫助大清朝打出了半壁江山,也曾經成為游牧民族的隨行食品,今天粘豆包把一家人粘在了一起,團結合作,親情融融,這也正是每年無論家裡經濟多麼困難都要包一次粘豆包的意義所在啊!”

  當一家人團團圍坐在桌子周圍,夾起熱騰騰的粘豆包,細細品嘗,不禁從心底感嘆到:這豆包真的很甜、很粘,它粘住了我的嘴,粘住了一家人的心,粘來“新桃換舊符”又一個美麗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