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公眾演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我叫***,是***********的離休幹部,今年72歲了。離休以後,我人不服老,熱心從事社區和社會公益事業。從1997年開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創辦了龍福宮老人院,7年以來,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並無償終生包養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崗職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點工作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高度評價,我先後多次被評為********老幹部發揮作用先進個人,市老幹部局《楓葉正紅》和《天津老幹部》雜誌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也播出了對我的採訪,2001年9月,我還曾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會議。與此同時,我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下面,我向大家彙報一下自己離休以後的所做所感。

  我是在1989年辦理的離休手續。本來,離休后的生活應當是安逸悠閑的,在家裡買菜做飯、種花養草、讀書看報,拾起久已荒疏的個人興趣愛好等等,就象許多老人一樣,會過的輕鬆愉快。但是我總覺得這樣的生活還缺少點什麼。英國文學家肖伯納的一句話:“六十歲以後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賞這句話,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後還壯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雖然我不能和他們相比,但自己的身體還好,精力也很充沛,也應當象他們學習,為大家、為社會做點什麼,生活才會更有意義。

  可是做點什麼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區。九十年代初,物業管理還是一個陌生詞彙,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區處處事事無人過問,那叫一個臟、亂、差,簡直成了一個“三不管”,我想,就從這裡入手吧。於是,我找出清潔工具,帶上手套,先從打掃樓道衛生開始干起。我們這個樓門一共六層,每層三戶,共十八戶人家,當時剛剛通煤氣和暖氣,許多人都把換下來的爐子、劈柴、蜂窩煤堆在樓道里,你佔一塊,我佔一塊,中間過人的空間被擠占的很小,真是“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我怎麼清掃也不見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環境永遠改善不了。於是,我利用每月查水電費的機會,和鄰居們進行交流,號召大家把雜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達理,很快就把自家的東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東西還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這時,我們旁邊一棟樓夜裡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煙熏窒息而死,僅有孩子一人逃脫,事後經查火災原因,就是煙頭引燃樓道內堆積的雜物造成的。我以這一慘痛的教訓為例向大家宣傳,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在事實面前許多鄰居都行動起來,把自家的東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樓的70多歲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樓道里的鋪板,她還振振有辭說:“什麼隱患不隱患,給我金條也不換。”原來她的兩個女兒在外地,回來探親都要搭鋪。面對她的執拗態度,我們樓上的一個小夥子忍不住了,他借來一輛三輪車把老太太的東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幹,跳着腳和小夥子吵起來,我一看,這樣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裡勸她消了氣,然後苦口婆心的給她講道理,老太太看我這麼誠懇,講話也在理,說我也知道把鋪板堆在樓里不是個事,但我就一個人,家裡東西滿滿的,搬也搬不動。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鬆動,就叫人把鋪板從三輪車上卸下來,把老太太家裡的東西重新歸置了一番,在陽台門背後釘了一個釘子,把鋪板栓到那裡,問題迎刃而解。小夥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後,還成了互相照應的好鄰居。樓道寬敞了,我和住在六樓熱心腸的佟姐兩個人每天堅持打掃樓道衛生,無需過多的語言,我們的舉動打動了大夥,許多人也搭把手幹起來。在一個星期天,我們鄰里相約,把樓道牆壁粉刷了一遍,長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暢了,真正搞了一場“樓道革命”。第二個星期天,我們又相約把樓前的小花園打掃了一遍,大家都說,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的小區也挺美的,真要感謝您帶了個好頭啊。我說,別光誇我,沒有大家的勞動,我一個人哪幹得了這麼快?功勞是大家的,不過,要保持下去,貴在堅持啊。大家紛紛點頭稱是。為了保持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錢買來紙筆,寫成保護環境衛生注意事項的通知貼在每一層樓道,提醒大家隨時注意保護環境。一天,我從外面買菜回來,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園裡拔剛栽種不久的小樹。我毫不猶豫地上前制止,有個調皮的孩子不服氣地說,這是拔苗助長,你管得着嗎?聽了真讓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給他們講了小樹成長的過程,又講了要保持環境,搞好綠化的道理,我說:小朋友從小就要懂得這些道理,才能象小樹一樣長大成材,否則,就會長歪了。聽了這些話,那個孩子慚愧地低下了頭,我拍拍他的頭,說有錯改了就好。我和孩子們一起把小樹扶正,又培了土,澆了水。以後,我又和孩子們經常一起照顧花園的草木,漸漸地,小花園枝葉繁茂,鮮花盛開,成了居民們鍾愛的去處。時間長了,周圍別的樓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許多素不相識的人見了我都主動打招呼。夏天納涼時,大家都愛湊到我旁邊聊天,有的對我愛管閑事的行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議,還有些夫妻、鄰里不和睦的人主動向我倒苦水,我都給予耐心的傾聽、勸解和安慰,起到了促進團結的作用。我還經常利用自己愛收集小竅門的嗜好向大家傳授有關生活常識,什麼一水多用啦、如何滅蠅啦、怎樣健身啦等等,大家都聽的津津有味,都說,現在小區缺不了呂大娘了。我聽了,心裡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對我人生價值的一種肯定。

  我兒孫滿堂,生活是幸福的。但我發現社會上有些老人或是鰥寡孤獨,或是兒女不在身邊,生活也沒人照顧,我總想,是否也應當為他們做點什麼,讓他們也能過上幸福的生活。97年的一天,我翻閱報紙的時候,一篇“全社會要關愛老人”的報道引起了我的共鳴。是啊,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靠過去家庭養老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國外的經驗已經表明,社會集體養老是促進家庭和社會穩定的最終解決途徑。於是,我萌生了創辦老人院的想法,就與孩子們協商,開始,他們都不同意,說:您都幹了一輩子了,現在生活無憂,受那個累幹什麼?侍侯老人是多麻煩的事啊,又掙不了什麼錢,弄不好受累還不討好。我毫不氣餒,天天給他們講道理,我的韌勁終於打動了他們,取得了他們的支持。兒子還主動表示,可以給我幫忙。說干就干,我跑東找西,開始籌措。首先是老人院的選址,當時恰巧發現了在河北區宜白路旁有一棟空閑的三層小樓,經過多方聯繫,終於找到了房主,經過協商一錘定音。我們全家籌措了20萬元對房屋進行了裝修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傢具、設備,招收了服務人員。開業前,我說,應當給老人院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吧。兒子想了想說,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應當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叫龍福宮老年公寓吧。97年春天,經過籌備龍福宮老年公寓正式掛牌服務。為了辦出特色,我們首先為老人建立了包括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特長愛好等內容的個人檔案,發放了平安卡。公寓里專設兩個大廳,定期組織老人們開展唱歌、跳舞、讀報、講故事、猜謎語等活動。日常生活方面,做到預定菜譜,一日三餐不重樣,特殊口味,特殊安排,我們的住房分為單人間和雙人間,浴池、洗衣房、食堂等設施一應俱全,實行24小時跟蹤服務,並推出了休閑娛樂為一體、養老送終一條龍的服務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逐步完善了規章制度,使入住的老人吃的可心,住的滿意。龍福宮的名聲漸漸響了,不僅本市老人踴躍入住,還吸引了外地人。開業不久,就有一位家在瀋陽的70多歲的於老太太入住養老,她在瀋陽和北京挑了不少地方,都沒有滿意,到我們這裡來看了三次,最終決定入住。她說:這裡不但生活環境好,服務也很到位。老人剛到天津有一種新鮮感,總想到處走走。有一次走的遠了,迷了路,被民警送了回來。這件事給我們提了醒,我們想出了隨身攜帶名片的方法,上面印上老人院的地址、電話,這樣再有情況就不怕了。

  為了辦好老人院,我給自己定下了工作準則,那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業,認認真真辦好每一件事情。通過我們細心、周到的服務,用真心實感打動人,用樂觀精神鼓舞人,用文娛生活陶冶人,用昂揚鬥志激勵人,使所有入住老年公寓的人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我們公寓的老人們,上至90多歲,下至60多歲,各行各業都有,為了照顧好他們,我對服務工作嚴格要求,在招收每一名服務人員的時候,都要親自給他們講解如何關愛老人、如何服務老人,經過業務培訓,有了敬業精神和工作能力,才能上崗。對於入住的老人,我們則千方百計給他們提供優質服務。除了日常開展的活動以外,我們還根據老人們的願望和要求組織他們開展特別活動,金秋時節,我們組織大家到新修的金街、新拓寬的馬路、新澄清的五河去遊覽觀光,為這些平時不出門的老人們帶上輪椅、便盆和醫藥箱,讓他們看到津城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到了重陽節和春節,組織他們換上節日盛裝,準備下豐盛可口的飯菜,並表演文藝節目,老人們一個個樂得合不上嘴。他們都拿老人院當做自己的家了。有的子女在節假日想把老人接回去團圓,可70多歲的郭大爺說,這兒吃的好,玩得好,每天多熱鬧,我才不回去呢;有一對老夫妻6個兒女都在外地,一年也見不到幾回面,入住以後逢人就說,我們可不離開這兒,這裡的服務員比兒女都親啊!

  對於一些重病在身的老人我們更是精心護理。一位叫秦朋的老人,由於病情嚴重,住進了四中心醫院,治療了很長時間,醫院通知家屬,別浪費醫療費了,趕緊回家準備後事。家屬沒有精力照顧了,把人送到我們這裡,接是不接?當時我心裡也沒底。面對着家屬急切而又希冀的目光,我想,我們辦養老院的宗旨就是為老人提供關愛,向秦朋這樣的老人不是更需要我們的溫暖嗎?於是,我們還是把他收了進來。為了照顧他,我們制定了一個嚴格的特殊護理方案:要求做到“精心、耐心、細心。”在飲食上,將特殊配置的、富含營養的菜譜用專門的小型攪拌機打成流食,用吸管導入,每天做到少食多餐;在起居上,每兩個小時給他翻一次身,遇到他大小便失禁,就及時擦洗,預備幾套衣服和被褥進行更換,這麼多年也沒有得過褥瘡;在治療上,我們每周請大夫給他檢查一次,遵醫囑派專人進行護理。經過我們全院各方面精心護理,已經成為植物人的秦朋,經過一個冬夏,奇迹般地活過來了,病情也穩定了。現在他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覺,在我們喊他名字的時候,有時甚至可以睜開眼笑笑,我們和家屬對他清醒的希望越來越大了。

  還有一位74歲的孫大爺由於腦血栓後遺症,頭腦不清,經常情緒不穩定,摔盆打碗是常事,鬧得全家不得安寧。入住以後,我們的服務員針對他的情況,經常與他聊天,給他講故事,他的情緒不穩定時,就問他,“你會用英語數數嗎?”他就會“ONE、TWO、THREE。。。”地數起來,一直可以數到十,驕傲的心情就會使他平靜多了。開始時孫大爺的幾個兄弟認為住老人院是兒女不孝,而且會受罪,但通過明察暗訪,他們全家打消了疑慮,說沒想到,你們照顧的這麼好,我們再也不用操心了。今年春天,孫大爺久病不治,終於去世了。他的孩子哭着拉着我的手說:“龍福宮沒讓我們老爺子受罪,您真是活菩薩啊!”

  這樣的事例還很多。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原來50多張床位已經不夠用了,99年我們全家又把兒子結婚用的30萬元全都拿出來,創辦了第二家分院。截止目前,我們已在南開、河西和薊縣陸續創辦了三所分院,共計470多個床位。

  老人院開辦這幾年,我感到,有的老人有經濟收入,入住沒什麼問題。可還有一些老人沒有什麼經濟來源,交不上服務費,這些人更值得我們去關愛和幫助。因此,在99年國際老人年到來之際,我們響應全國助老辦的號召,提出無償終生包養10名特困老人,經過各級老齡委的推選,有8名老人入住龍福宮,我們從本來很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錢來承擔他們全部吃、穿、住、行、醫療和民事代理事宜。80多歲的關奶奶激動的說,我苦了一輩子,沒想到還能嘗到生活的甜頭,過去真不想活了,現在真要好好活下去。武清縣老齡委推薦來的楊大爺一輩子沒有成家,原來在農村生活的比較艱難。入住半年後得了鼻梗阻,我們及時把他送到醫院,僅住院手術費就花了4000多元,終於治癒。他激動萬分,出院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這條命是老人院給的。為了照顧好他,我們在飲食、住宿和娛樂等方面都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享的是一輩子連想也不敢想的福,你們待我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這幾年,花在8位包養老人身上的生活費、醫療費總計已近27萬元,有的人說,本來養老院就不賺錢,你這樣還不賠到底?我說,人不能光為錢活着,我看到老人們健康快樂,心裡就滿足了,這是多少錢也換不來的啊。

  在老人院的形勢越來越好之際,我做出了一生中又一個重大而莊嚴的決定:申請加入黨組織。參加工作的時候,我也曾想提出入黨申請,但年輕的時候由於受家庭出身的影響,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後來上了歲數,我就灰心了。這些年來,通過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巨變,通過自己親身的經歷,進一步加深了對黨的認識,我們老人院的老人們都說,要不是趕上共產黨時代,我們這些人都不知死到哪裡去了。這使我的感觸頗深。近些年,我通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特別是對黨的十六大文件和新黨章的學習,更深刻體會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偉大和正確,我感到,自己幫助老人們做了一點事情,就是通過身體力行去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黨的政策、黨的號召轉化為實際行動,為老人們帶去黨和政府的關愛,使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溫暖,使他們和我們一樣享受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在這種思想的激勵下,2001年我向黨組織遞交了申請書。公司黨委對此非常重視,肯定了我的要求,並派專人和我談心,給我講解有關黨的知識,幫助我進一步增強對黨的認識。我也認真堅持理論學習,遞交思想彙報。2003年,經過支部大會討論,我終於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的預備黨員,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些年,我以自己的行動體驗到這句詩的美妙含義。雖然古語云:人過七十古來稀,但看到這麼多老人和我一樣打破這個界限,生活的安康幸福,我的心裡就甜滋滋的。現在我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為老人們服務,履行自己在黨旗下的莊嚴承諾。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