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影評(一)
《看上去很美》:一個叫方槍槍的男孩被父親送進幼兒園,從天真活變得狡黠孤僻,最終,“逃”出幼兒園,在鑼鼓喧天里獃獃地望着戴着大紅花興高采烈的從身邊走過的人群。幼兒園對他或許已成為回憶,而對於他的教育生涯這僅僅是個開端……
中國教育美嗎?電影之後看到這個問題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教育“一刀切”不講個性、扼殺兒童天性…….但我更願意先從社會視角去看中國教育。
首先就說個性,影片的背景應該是改革初期,此前社會過於突出集體,強調一致已是不爭的事實,講求個性恰恰是當時社會所難以接受的,放在這個大框架下,“一刀切”與“個性”不是首要問題。就當時乃至今天在大多數學校,教師管理着龐大的班級,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不準一刀切,必須因材施教,那麼教師的工作與負擔何時是個盡頭。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進教育公平。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頭的家長到校看望孩子時,像領導視察般指指點點,老師們則一個個唯唯諾諾,當問及“這孩子(方槍槍)咋沒小紅花”時,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紅花”。這種現象荼毒至今,遠甚於“一刀切”,孩子最終會有自主意識,“一刀切”切不斷孩子的成長,而這種另類的“區別對待”給孩子們貼上了無形的標籤並深深影響着今天的教育公平。
剛說到小紅花,則不得不提所謂的“評比”,人們私下裡常說“人比人,氣死人”,可在現實生活與工作中它確有“獎掖先進,激勵後進”的作用,可我們把這些東西強加給那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其激勵作用或許會大打折扣,至少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而事實上,我們社會上評比之風有着源遠流長的傳統,時代再變,不變的是評比,即便是梁山兄弟還排座次呢,後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競爭壓力,於是就有了標準,條條框框的規矩,別說是教育,社會自身也被這些東西綁架了。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兒園,近百名學生卻只有一名園長兩名老師,除了床與桌椅,教學娛樂設備寥寥。其條件相對於當時也算不錯。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後(我們那裡農村孩子基本沒有幼兒園可上(現在似乎也是老樣子)),我去了“學前班(算是小學前的緩衝吧)”我也像方槍槍那樣被父親交給老師(卻沒他那麼幸運,要走讀,單程兩公里),當我被領進教室時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後來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興地跺着腳和老師一起把地上新鋪的泥土踩實…….總有人不厭其煩地強調“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可當我們經濟上創造舉世矚目的奇迹時,教育支出佔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許諾卻始終是一張空頭支票。老百姓自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當他們勒緊褲腰帶把孩子送進學校是時,孩子們受的教育,是不是讓那些“高度重視”的聽起來很美的人心裡很美?你百般無奈,可大勢如此。
我們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點教育批評社會,可社會確實現實的。如果我們脫離社會環境妄論教育,是不是有點站着說話不腰疼?所以,從社會視角,不好說也說不出中國教育美不美。
當然,我們不能苛責社會,社會畢竟是人的社會,人的要素不可忽視。
先說說我們的教師。人們一再批評中國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規矩、灌輸…….但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教育更利於大多數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與技能,能過為學生打下較好的基礎。正如:九尺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那一筐土,沒有學會走,就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談何築九尺台,行萬里路?就像影片里老師教孩子們洗手穿衣服教他們基本禮貌給人道歉,我們是不是也要他們去搞什麼誘導和因材施教呢 問題在於我們對前者太過拘泥了:吃多少飯、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上廁所之類的事情都要統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而後者所關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誘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不同階段側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學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識才有意義,早期教育是磨刀階段,應側重基礎,過於強調誘導啟發,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相當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時間打基礎則磨刀不誤砍柴工。因而不管人們怎麼批評,中國孩子的早期教育總體上是相對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體制下,改變教育模式及的可能性不大,作為教師個人因素的教育手段與教育態度確實可以改變的。老師們有他的一套獎懲措施:小紅花,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孩子們每犯一個“錯誤”就會被扣掉一朵小紅花,就是說做好該做的就會獲得所有小紅花,到後來做作業、考試總習慣打叉,沒有錯就是滿分就是優秀,成了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所謂的激勵不是正面的即不是“揚善”而是反面的“懲惡”,似乎很符合中國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好比某些地方政府不謀民生與發展而不惜花大力氣“維穩”,“別給我添亂子就好”,其“產品”放到社會上就多“良民”而少“良材”,就好像我們的教育培育不出希特勒也產生不了愛因斯坦。老師又想出了很多辦法“逼”其就範:拿着大剪刀、扮妖怪“嚇唬”,“威脅”扣小紅花……還有不少一石二鳥的做法:當眾批評,殺雞儆猴,懲前毖後;保持距離,別和他玩,咱孤立他……等等很多看似立竿見影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所以說,我們更應該改進的是教育手段與態度,能不能多一點正面的激勵來點表揚;能不能找到兩全齊美的批評方式既不傷害學生又能改正錯誤;能不能也“不拋棄、不放棄”哪怕他是“差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他的一生,我們慎重點,好不?
此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幼兒園裡老師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小朋友,幫他們擦手、洗澡,蓋好他們的被子,和不少老師一樣他們事無巨細,勢必躬行,其對學生的關懷與責任着實讓人感動。可孩子最終還是要步入社會的,如何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在這所幼兒園老師們是出於責任,而家長又是缺位的又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方槍槍先是與南燕玩病人遊戲“打針”“吃藥”最後竟傻傻地望着醫院希望自己生病“不用上幼兒園,爸爸媽媽還會來看我”,而當下農村變空,“留守兒童”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親情的缺失——一種比上不起學更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狀況。如何在教育過程中營造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的環境,同樣值得深思。
故而,從人的角度,我們 也很難說中國的教育不美,畢竟它也有不可抹煞的一面。
中國教育美嗎?實在不好說,也沒資格說,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中國教育更美,尤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
看上去很美影評(二)
《看上去很美》。導演張元。代表作品之一。
《看上去很美》講述了主人公方槍槍在幼兒園的生活。在影片中,說的都是一些幼兒園的瑣事,主人公全是幾歲的孩子。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拍的真實,幾歲的孩子會有什麼故事呢?張元用不一樣的角度告訴我們,拍的很真實,有很驚天動地的故事。
其實《看上去很美》沒有一個主心骨的故事,發生的全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或者說那個階段的故事。我們在看過影片后,在心裡一定會有一些撞擊,會有一些感慨,也會有些悲哀。因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正好折射出了我們的幼兒時代。
方槍槍的爸爸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幼兒園裡,剛到幼兒園,槍槍的眼神充滿了好奇也有些害怕。但是看到他的樣子你會覺得這個孩子太可愛了,象戰士一樣。其實方槍槍就是一個戰士,如果把他們的故事放到成人的世界中去,那他就是一個戰士。他和傳統鬥爭,和規矩鬥爭。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下,他又註定了失敗。失敗后他又有迷茫,又有鬥爭。這非常象勇敢的戰士。也許張元就想用方槍槍來告訴人們,不要隨波逐流,要有戰鬥的精神,象個戰士一樣活着。方槍槍這個名字本身也是很強的戰鬥性的。
他的第一場戰鬥是他的辮子和老師之間的鬥爭。但他沒佔得一點優勢,很快便被老師剪掉辮子,和別的小朋友變的一樣。方槍槍的大聲哭喊也沒能讓老師變心。在這裡,辮子可能代表了非主流,但一定會讓世俗的觀念排擠出去。就好象中國的哲學,我們從小就學習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認為他是對的,別的都不對。可是馬克思在創立他的哲學時他不一樣借鑒了很多別的哲學流派?難道借鑒的東西不對,他的就對了。再看看發達國家,是很多哲學共存的地方。所以,在現在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難道非主流的東西就是錯的嗎?這部影片還表現了中國教育的悲哀。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要把學生培養成一樣的人,從不會懂得因材施教,學生也只有聽的份,不可以自己發表意見,甚至哭喊也無濟於事。這難道不是中國教育的悲哀?中國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該看看我們的周圍,我們的孩子了?
《看上去很美》用孩子的眼光記錄了孩子的成長,在表現他的成長過程時真的是惟妙惟肖。方槍槍開始的時候和班級的南燕走的很近,很想和她成為好的朋友,但不幸的是遭到了拒絕。於是他把眼光轉向了妹妹北燕,更不幸的是也遭到了拒絕。可以說一個人在遭到這麼多打擊的時候可能會從方槍槍的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看上去很美》用了大量的這種故事情節展開了孩子的心理世界。可以說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不要老是說孩子嘛,能怎麼樣呢?我們要關注孩子的想法,他們的思想,把他們當一個人來看待。從這點上來說影片又讓中國教育出了丑。老師要求大家排隊上廁所,排隊洗手,定時睡覺,起床,上廁所。所有的人同一時間做同樣的事情。這難道不是把孩子當成了機器了嗎?當然,這幾個老師從本質上來說是好的,都希望小朋友健康的成長。但是,他們的無知卻斷送了孩子們成長的大門。他們不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而是把他們當成應該聽話的孩子。所以方槍槍所有的行為都成了老師眼裡的刺。其實方槍槍做的只是想讓別人關注他,想讓人注意他。但是老師沒有理解他的用意,不斷的批評,指責。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小朋友的爸爸來接他。開始的時候老師很有原則,不到時間不讓接。但一聽說他是個官員時卻滿臉是笑的讓他來參觀幼兒園的小紅花的評比。領導看到方槍槍和另一個小朋友沒小紅花,就過問了一下。老師馬上就說今天的還沒評,他們倆都有。這不禁讓我啞然,難道方槍槍得到的小紅花要歸功於這位領導,看起來好象是的。但是,老師當著所以學生這樣做是不是給學生心理上造成影響呢?老師這樣的不負責任是把孩子當個體了嗎?顯然不是!中國教育的又一悲哀。其實這個場景是非常真實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而且是普遍的。
方槍槍在幼兒園做了一次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告訴別的小朋友老師是妖怪,然後帶領小朋友去捆綁老師。可以說這件事情很有意思,方槍槍到底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呢?是不是因為這個老師平時對他不好?還是有什麼其他含義?如果說《看上去很美》是想告訴我們要和世俗和傳統做鬥爭的話,那這段描寫就應該是告訴我們鬥爭的領導者是重要的,方法是重要的。其實領導者可能也象方槍槍這樣是個與眾不同的人。
《看上去很美》從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出些作者的想法。在漢語中,“看上去……”一般是指表面的東西,往往實際是和他相反的。那麼“看上去很美”是不是也在告訴我們其實並不美。是的,那到底是什麼不美呢?中國的教育嗎?戰士的戰鬥過程嗎?前方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嗎?到底是什麼不美呢?我想,這就要你來看看影片,在心理有個數了。
看上去很美影評(三)
《看上去很美》講了一個每個大陸人應該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個架構中,通過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個人的個性,讓每個人都制度化。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而這個制度化的過程從每個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方槍槍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被老師剪掉了小辮子。然後老師告訴他們,不許說話,不許吵鬧,不許尿床,要聽話,要舉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製度實行。還有不許質疑制度的合理性。
遵守制度的優秀分子被獎勵小紅花。老師們應用小紅花這種詭異的手段,建立了紅花會組織。紅花會組織中的積極分子,響應老師的命令,方槍槍曾經試圖加入紅花會。當某部長的兒子因為其父親的關係拿到了小紅花,並因次連帶着讓方槍槍拿到了第一朵小紅花以後。方槍槍開始放棄了進入紅花會的努力,轉而開始反抗制度化的進程。
他試圖利用妖怪鬼魔的傳說,來組織同學一起對抗老師,被迅速有力的鎮壓了。他接着又試圖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鎮壓。之後,方槍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下一個反抗計劃的時候,他已經被整個紅花會隔離了。整個紅花會的意思就是,除了方槍槍一人之外的所有同學。
但是,方槍槍樂得如此,他的夙願就是長大,離開幼兒園,離開有紅花會的地方。可是,當他剛逃出幼兒園,他就見到了成人的紅花會。紅花會的勢力竟然遍布整個世界,方槍槍逃無可逃……
這個劇情看起來還不錯吧,特別是對於那些正在遭受紅花會迫害的人,和如同我一般打算終生反抗紅花會的人來說,應該會很喜歡這個故事吧。
可是,張元把這個故事拍得非常乏味。實際上,他的這部電影中,雖然用紅磚黃瓦高院深宅作了些些暗示,但是基本上,這部電影沒有多少超出幼兒園生活的地方。如果要從這部電影挖掘出她的主題,觀者必須象我一樣來作一次二次開發。
而電影畢竟是一種聲光藝術,無論主題如何深邃,電影也必須用自己的語言來把這個主題講出來,而不是讓觀眾來作什麼二次開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是失敗的。
實際上,有很多優秀的電影都是用兒童的角度來諷刺這個世界的荒謬,例如《鐵托和我》。可是這部《看上去很美》顯然沒有做到。
當然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看上去很美》明確地講述他那個反制度化反紅花會地主題,那麼他應該也就沒有公映的可能性了。據我所知,搞電影審查的那幫人中,不乏紅花會的核心人員。實際上,就是目前這個電影,能夠公映,也很讓我吃驚的了。那幫人究竟在搞什麼,怎麼讓這麼一部嘲諷紅花會的電影公映了呢?當然,細想之下,也不奇怪,紅花會本來就是培養弱智的組織。
好吧,雖然我極度痛恨紅花會,雖然這電影讓我覺得有隱約的快感,可是我還是得承認,從純粹電影的角度來說,這不是一部好電影。
而且,電影中的小男孩,在表演上比較做作,特別是和《我要一個爸》那種電影比較的話。而且當小男孩被擺弄着拍這樣一部電影的時候,製作者其實是在做和紅花會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