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切為了生存
——《遷徙的鳥》觀后感
"候鳥遷徙的故事,是一種承諾,一個回歸的承諾。它們的旅程,飛越數千里,當中危機重重,目的只有一個:生存,候鳥大舉遷徙,是為生存搏鬥。"除了飛行,他們別無選擇。
關於《遷徙的鳥》,總有太多溢美之詞難於言表。影片力求客觀地紀錄了一場關於鳥類遷徙的夢,而創作者的攝像機亦經歷了這一場長途跋涉的飛行。候鳥遷移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今人生應有的態度。故事重點環繞候鳥南遷北移的旅程,講述候鳥如何克服自然環境,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護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獵食…鳥類的遷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儘管途中充滿了艱難險阻,候鳥面對逆境不屈不撓,克服着自然環境中的重重困難,它們的族群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得以延續。
而人類在鳥類的遷徙過程中扮演了各種各樣的角色:一位老婦人為遷徙的鶴送上食物;在有些地方,候鳥遭到射殺;一隻還不會飛翔的雛鳥被聯合收割機碾過;一隻候鳥陷在工廠的泥漿里,無法逃脫……鳥類絕望的反抗中,人心的卑劣與渺小亦凜然曝晒於外,工業時代對大自然的玷污無情得令人汗顏。
值得一提的還有影片的配樂。有人稱經盛讚該片的配樂"擁有如尼采般接近太陽的氣魄",充溢着獨屬於夢想時代的宏大情懷。縱觀影片中鳥類群翔的段落,那適時響起的背景音樂,或而是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或而是空靈圓潤的女高音獨唱,與影片中的自然聲效完美地彌合成一體,相映成章,透露出一股莽莽蒼蒼的悲愴之氣。除去現場音效,音樂的烘托也是不可或缺的。音樂作為與情感有直接聯繫的元素往往能夠深入到內心世界,將角色的感情,思緒以及事件發展的劇烈激動表達得淋漓盡致。
大型數字紀錄片《遷徙的鳥》無論從拍攝技巧還是內容上,均帶給了我們久違的驚喜,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聽完美感受,這也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創新。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今人生應有的態度。
篇二:遷徙的鳥觀后感
"候鳥遷移的故事,是一種承諾,一個回歸的承諾。它們的旅程,飛越數千里,當中危機重重,目的只有一個:生存,候鳥大舉遷移,是為生存搏鬥。"隨着那個掙脫獵網的灰雁騰空而起,隨着低沉男聲的旁白,《遷徙的鳥》這部片子開始了。
候鳥的遷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勞累,也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更要面臨虎視眈眈的天敵和人類帶來的威脅。正是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它們越來越嚴峻的生存狀況牽動了我。雖然我對這部片子理解不是很深,但是我從這部片子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候鳥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什麼讓大天鵝飛越了1200公里的長途旅程?又是什麼使沙丘鶴在漫天風沙中追尋出路?是這種不屈不撓的信念!
候鳥在它們神聖的遷徙過程中要經歷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洗禮"!飛行途中不僅僅要注意對敵的覬覦,還要承受自然氣候的威脅。但是,這些都是小意思,它們都能挺過去,只有一個最大的敵人:人類。《遷徙的鳥》中的大雁在穿越一個又一個城市的時候,都不得不面臨人類的槍聲。我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會忽然聽見"砰砰砰"幾聲槍聲響起,美麗的身影就隨聲而落,寧靜的美景也隨之破散,多麼令人惋惜和氣憤啊!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識到了候鳥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想提醒人類:請珍愛你身邊的動物,不僅僅是鳥類,而是與我們同住一個世界的使者!
篇三:像鳥兒一樣飛翔
——《遷徙的鳥》觀后感
雪鵝4000km、鴿子4000km、長頸天鵝3000km、加拿大鵝3500km、白頭鷹3000km……
當這些令人咋舌的數據擺在我面前時,我實在不明白:是什麼動力驅使這些遷徙的鳥兒飛越重重困難,年復一年地進行這危險的飛翔呢?
在遷徙中,鳥兒們面臨著眾多難關:槍殺、雪崩、寒冷、天敵、疲倦……沒有人可以幫忙,更沒有人擁有能力去幫忙。在自然面前,一切都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鳥兒們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去決定命運。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優勝劣汰是大自然千百年來默守的法則,對於鳥類也不例外。於是,不計其數的鳥兒被淘汰了。記得一群紅鵝在跨越東歐時,其中一隻被工廠瀝青粘住,同伴們只能選擇離開,剩下他孤單地靜候死亡,一群加拿大鵝遷徙時,突如其來的馬群使得一隻加拿大鵝被拋棄,最終只能徘徊在廣漠的戈壁,不斷哀鳴……
既然如此艱險,它們又為什麼要遷徙呢?
我想,這動力應該是鳥兒們的一個夢,一個關於溫暖春天的夢。沒錯,遷徙是痛苦的,但鳥兒們也會快樂,因為它們知道:只有經歷過最苦,才能品嘗到至甜。它們飛着,痛並快樂着。
其實,人不也跟鳥一樣嗎?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如同圈養的家禽,雖然十分安穩,但到頭來只有被人果腹的下場;而那些勇於拼搏,渴望未來,充滿夢想的人,如同那些展翅高飛的鳥兒,勇敢地向溫暖的春天遷徙!
對於我,我心甘情願地選擇後者。有人說,那太辛苦了,可我不這麼想:如果成功,那便說明我是個強者;如果不幸失敗,我也不算輸——畢竟比起那些不願嘗試的人,我已經是贏家!
還記得影片結尾說:"這些候鳥的回歸是對春天的一種敬意,歸來為完成一個諾言。"現在應改成:這些候鳥的回歸是對勇者的一種敬意,它們歸來是為了證明——自己從不曾後悔!
篇四:遷徙的鳥觀后感
"候鳥遷移的故事,是一種承諾,一個回歸的承諾。它們的旅程,飛越數千里,當中危機重重,目的只有一個:生存,候鳥大舉遷移,是為生存搏鬥。"隨着那個掙脫獵網的灰雁騰空而起,隨着低沉男聲的旁白,片子開始了超過30種的各樣鳥兒們的漫漫遷徙路,記錄了途中鳥兒們自在的翱翔、歡樂的嬉戲、溫馨的親情和與大自然各種惡劣環境進行搏鬥的艱辛,以人類對它們殘酷的獵殺。
飛翔始於那隻被網纏住的灰尾雁,在小男孩為它剪開網眼之後,它就帶着腳上的網繩,追向自己的夥伴。掠過寧靜的湖面和金黃色的麥田,穿過橋洞和引水渠,飛過叢林、沼澤、自由女神像和艾菲爾鐵塔。向北,向北,飛往熟悉而陌生的家鄉。影片拍得美崙美奐,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種精緻的美。看那優雅的仙鶴展翅翩翩起舞,似行雲流水,輕盈、舒展;看那高貴的天鵝頭顱相抵,形成一個完整的心形,與水中倒影交輝相映;看那成群的海鷗一起飛行,氣勢磅礴,帶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力……片子將作者的視界融於某一個材料對象的視界之中,使該對象的視界成為作品中的主導性視界並成為作者視界的代表。這是一種趨向零度視角的視界,作者盡量隱蔽、放棄介入材料批判,放棄權威性,並且不在經驗與價值方面進行控制與導向,可以說,零度視界已成為大多數紀錄片作者的美學原則。我們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就感覺到自己是通過鳥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尤其是其中的一個鏡頭,帶給人的那種感覺就彷彿自己真的是一隻鳥兒,自由自在的翱翔於天空中,整個人渾身上下通體通透,舒暢極了。
紀錄片是否需要解說詞的問題並不是紀錄片本質特性的問題,這必須要結合作品來看。《遷徙的鳥》整個片子"不超過十句解說,不超過二十句字幕",沒有任何的說教和口號,正是這種"留白"這種逼人的自然,從內心深處打動了觀眾,並留給了觀眾更多時間靜靜地去思考去感受。解說詞固然是解說畫面的,但它最重要的任務是起補充作用,補充畫面沒有的信息。它與畫面的關係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相互彌補,一是相互深化。影視語言的最根本的特徵就在於它的視覺直接衝擊力。在紀錄片的創作界,確實有人偏愛用解說詞這樣的非畫面非紀錄的語言去描繪畫面里沒有的東西,用非紀錄片的語言去表現紀錄片的材料對象,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走向虛構,從樣式到內容的虛構。在一定程度上,人們還是趨向於"眼見為實"這樣的態度。這部片子用它純粹的畫面因素就可以征服觀眾的心。
但由於影片中的表現對象——鳥,沒有與人類直接溝通的語言,所以對於音樂和音響的運用就特別重要。一是大環境聲音要塑造一個人們可以感知的野外環境,一是對於一些細節的聲音的捕捉。影片要達到聲畫合一的效果,畫面為聲音提供形象和氣氛,聲音為畫面創造意境和想象。片中只有鳥兒們或低沉或高亢的鳴叫,只有它們的羽翼掠過高空的風響,只有它們揚起的水花和海浪的嗚咽,只有聖歌一樣悠揚曠遠的樂聲。那些樂聲總能在最適合的時候出現,為丹頂鶴和天鵝們的舞蹈鳴響最好的節奏,為新生的雛鳥們從父母的羽翼中第一次探出小腦袋歡喜唱誦。那些天籟一般的歌聲甚至與雪雁和北鯡鳥一起越飛越高,和陽光一道灑落大地。這是一種境界,作者將圖像、同期聲、音樂等諸多因素組合在一起,引發了我們在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影片成功的一個重要表現。
有一句英語諺語說"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在紀錄片的拍攝中,往往某一個細節或者說畫面的附屬因素,會成為整個畫面的核心。在熱帶雨林的那條船上,那隻在籠子中的鸚鵡通過自救獲得自由,展翅飛向藍天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鬆了一口氣,同時也佩服它的聰明。這一刻,屏幕是牢牢抓住了我們的眼神的。在紀錄片的現場拍攝中,攝影師就要做到睜開另一隻眼。一隻眼睛注意看取景框,一隻眼睛要注意到突然發生的事件,注意到材料的以外因素的出現,這就是紀錄片的隨機結構問題。如片中出現的雪崩那一幕,還有折翅的鳥被螃蟹吃掉的那一景,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沒有隨時關注到周圍的環境,就很可能錯過很過精彩的素材。但並不是所有被拍攝的素材最後都可以成為影片中的一部分,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後期的創作剪輯。我們強調紀錄片的真實性,但我們並不是說紀錄片不允許有影視技術編輯方面的控制,也並不是說剪輯給紀錄片帶來了災難,而是指過度的介入與控制因素,違背了紀錄片語言的敘事原則。紀錄片也不是說必須要長鏡頭,而是要根據現場情況決定鏡頭的結構及敘事方式。《遷徙的鳥》中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長鏡頭,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完整性。真實並不能表現或代言紀錄片的敘事方式,關鍵在於這種真實是否符合整部片子的事件現場的完整性和敘事結構的真實性。當我們在觀看油畫作品的時候,近距離的觀看效果就是一大堆不同色彩的油料的堆砌和疊加,而非繪畫對象,只有在適當的距離,觀看者才感受這一繪畫是對某一物質的再現。它與中國工筆畫的細膩形成強烈對照。同樣的,作者在影片里綜合運用了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鏡頭,讓我們更好的看到他想要表達的東西。
我們還要看到後期的創作剪輯並非是對材料形態的純時間長度的收縮延伸,它的思想核心是畫面組合的思想增加因素,也就是物質的復現所達到的無形思想視境。通過影片中零散的畫面,我們看到了動物的親情、愛情,看到了生命的無奈、脆弱,看到了人類的純真和殘忍。那隻折了翅膀的鳥兒,拖着病翅做最後的掙扎,終於淹沒在虎視眈眈的蟹群里;幾萬隻帝企鵝呆在一起,卻只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僅僅兩隻入侵的野鴨生生咬死,吃掉,它們對着天空的哀鳴,叫人心碎;那隻被狂奔的馬群衝散的加拿大鵝,夥伴們早已遠走高飛,它的背影那麼寂寞;那些被豢養的野鴨,在鐵籠里看到空中飛過的同類們,聽到它們幸福而自由的鳴叫,那樣複雜的目光。小孩的純潔與獵人的殘酷同時出現在影片中,一種矛盾的特殊美感展現在人們面前,也不由得引起人們更多的思考。
影片中出現有人類的鏡頭是很少的,我們通過那個小男孩的救助和老婦人的餵食看到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一面,但美麗的影片輕鬆中蘊含著悲壯和對於現代文明的控訴。有幾處含蓄而意義深遠的鏡頭:罪惡的槍聲和污泥中鳥兒的哀鳴,控訴了人類在工業化過程中對大自然犯下的罪惡;在鳥兒飛翔的路途上,來自美洲地面的罪惡槍彈劃破了天空的寧靜;奪取了飛鳥的生命。經歷了千山萬水的鳥兒終於不幸陷落在歐洲文明的泥潭裡面;當巨大的割草機來臨時,鳥媽媽和鳥寶寶無助的眼神湮沒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記得黑額雁們的姿態美好而自由,樂聲飛揚,就在我們完全沉浸於這個美麗的大自然界中時,毫無心理準備的我們被突然的槍響所驚嚇,此起彼伏的槍聲震得我們心驚肉跳。黑額雁們紛紛墜落湖面,連死亡的姿勢都那麼優美。雖然說這裡我們沒有看到那些打獵的人,但它們卻在反襯着我們人類的醜陋,鏡頭含蓄卻撼動人心。自詡為這個星球的主人,我們給它留下的卻大多是因為貪婪而產生的無盡破壞,以及對其他同樣屬於這個星球的生靈的野蠻傷害。
鳥類是自由的象徵。我們後來在影片里看到的那些鳥兒,不再是沒有靈性的動物,作者讓我們看到,這些生靈同樣是和人類並存於這個世界上的,是上帝創造的天使。它們具有讓我們汗顏的自由、團結、勇敢、信守諾言的品質。"面對鳥類壯麗而悲傷的命運,我多麼期待有一天,四季不再流轉,而我們即刻便能啟程離開家園,在這顆美麗的星球上,像這些鳥兒一樣,開始一次神奇的旅程!我多麼期待有一天,人們能夠打破地域國界的阻隔,明白地球是我們共有的家園,那麼,我們一定能像鳥兒一樣獲得自由!"這是一種悲鳴和祈求,在此時,影片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更是激起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那隻腿上綁着網繩的灰尾雁,在冬天重新回到救他的小男孩身邊。那群曾經拒絕老婦人的灰鶴,也終於在再次路過那個農莊的時候,接受了老人的饋贈。它們的長嘴靈巧地從老人手中叼走食物,那樣信任。希望,還是有的,需要的是人們的把握。
遷徙的鳥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