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愛給最愛的你
——情詩四首賞析
(前註:藍筆是勞燕的評述,綠筆是附錄原詩)
一
讀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令人潸然淚下。有一種比生與死更遙遠的距離,不是時光隧道上的古今穿越,也不是空間上的囊括宇宙,那是一種最遙遠又最接近,最易通暢又最難難逾越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
生與死,是一種永遠無法相融合的距離。
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只是一廂情願,是單戀者的心與所愛的人的心遙遠相距;
相愛卻不能相處,有情人難成眷屬,是千古遺憾的情人間的距離;
心裡愛着,面表卻偏偏只能或裝着若無其事、不在心上,使心思矛盾而痛苦,是有違真心的距離;
還有更遙遠的距離,是心的冷漠,是對愛的淡漠、輕薄、藐視,是在愛的心路上掘出一條鴻溝,把愛拒絕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距離可以產生美,但如果是愛情造成的距離——就會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它只有痛苦。
泰戈爾這首詩,以愛為主線,字裡行間,流露着痛苦。傾吐着無奈、嘆息,令人動容。
全詩簡短,句式整齊富音律,在“不是……而是……”的對比排列句式中,反覆吟嘆,將心中的悵然深情傾吐,把讀者帶到了那種因為愛情,而難言的痛、苦、憂、思的“最遙遠的距離”中,這是一種悲哀。
詩人把自己的情懷感染給了每一位讀者。
詩人最後告訴我們: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
為了愛,心,不要冷漠,心與心,要O距離,就要能夠感受、感覺、珍視別人賦予你的愛。
為了愛,不要讓心與心之間有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泰戈爾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註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親愛的,如今,你就在我身邊,我們卻不能在陽光下相愛。
二
《致橡樹》,是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
在詩歌中,抒情的主人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樹為對象,用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坦誠、開朗地傾訴了自己熱烈、誠摯、堅貞的愛情,表達了愛的理想和信念。
濃郁的感情色彩詩句中,融和了清晰的理性思考,蘊含著精湛的思想哲理內涵,讀來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對傳統愛情觀念做作了否定:以一系列自然物進行象徵類比,對攀附(“凌霄花”)和單方面奉迎(“險峰”)這兩種愛情觀,作了含蓄的諷刺與否定。作者從現代女性覺醒意識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呼喚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格價值。
第二部分,直抒理想的愛情觀、愛情的理想。強調愛必須要獨立,有同等的地位和人格。理想的愛,應當有堅實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理想的愛,應該保有自己獨立的個性,理想的愛,應能同甘共苦,終身相依。這種富於人文精神的理想的愛情觀,就是現代愛情。
全詩以象徵手法構造了橡樹、木棉形象,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使作品的主題思想突破了愛情的框架,引申出人與人之間廣義的愛心與愛情的理性思考。
《致橡樹》是新詩,但其句式吸收了古詩中漢語的韻律美,注重句尾韻腳,句式整齊、有韻律,字、音、義上有照應,行句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音韻美,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美,表現了詩人繼承傳統又推陳出新的風格。
《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來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三
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質樸無華的情感,世事變換無常,只有愛情始終不變,愛情如天上恆星,歷盡滄桑,亘古不變。
這就是《見與不見》。從詩中,我們可以遙想美麗的雪域高原,多情的詩人相思踏雪而夜行會情人,是緣還是劫?
當破曉時分,我們讀着一個男人在雪野里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跡——這足跡,急促而有力地連接着布達拉宮蜿蜒向高原人居小巷的深處……給人滿滿的疑惑、驚愕,新鮮、激動,詩人在坦然地以愛情的名義歌唱時,寫下了對宗教的背叛!
其實,愛情可以和任何一種宗教對話,因為它同樣需要宗教那樣聖潔的內心和狂熱的情感支撐,需要苦苦的修行、勇敢的犧牲作代價,它是人人嚮往卻永難抵達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樣寧靜又憂傷。愛情是聖潔的,永恆的。
現實社會中,愛情能達到這種至真至純的境界嗎?愛情能夠無論人事、世俗變遷此情不移嗎?
無論你見與不見、念或不念、愛或不愛、跟或不跟,愛都在那裡,不悲不喜、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舍不棄!那是因為,愛已經溶入到每一綹香霧、每一聲梵唱、每一次轉動的經輪、每一滴朝拜的熱淚!
讀這種至真至純的情與詩,可以擊中讀者的心坎,於是我們心中湧起感動,更有一份衝動。
《見與不見》
倉央嘉措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四
這首詩是著名的愛爾蘭詩人葉芝獻給意中人——愛爾蘭著名的女演員茅德的。
既然是寫給愛人的詩,就要表達真情實感,就應當敘述生活、人生和愛情,否則不會有動人心魄的力量,不能讓人心生共鳴。《當你老了》便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詩。但是這首詩,沒有簡單描寫,並非一目了然,可以完全理解。在字裡行間那悲戚、委婉的詩句,是婉轉地道出詩人多情而隱秘的詩人的內心。它表達的情感真實動人,使人感覺詩人似乎有某種遺憾和不幸的痛。
愛情往往是深刻的。愛情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深沉而甜蜜的幸福,伴隨着這幸福而來的常常是刻骨銘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一往情深的痴戀,收歸入心,往往是碎了的果實。
詩人在詩中抱怨,他的一腔柔情“真像是奉獻給了帽商櫥窗里的模特兒”,我們不難想見他心中的悲傷甚至哀怨。然而詩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痴戀着,那個傷了他的心的人。就像《荊棘鳥》中的那隻荊棘鳥,唯有荊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臟時,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聲。詩人正是用那顆被愛情扎傷的心,為我們獻上了一曲深情的歌。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只有那種終極的愛,才能使人達到在無望中去愛一個人。”
詩人的愛情,就是那麼無望,所以那麼憂傷,那麼絕望,但是愛,可以在無望和絕望中爆發出感情的風雨雷電,可以美麗,可以絢爛,可以壯烈。
《當你老了》
愛爾蘭葉芝
(傅浩譯)
當你年老,鬢斑,睡意昏沉,
在爐旁打盹時,取下這本書,
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彎下身子,在熾紅的壁爐邊,
憂傷地低訴,愛神如何逃走,
在頭頂上的群山巔漫步閒遊,
把他的面孔隱沒在繁星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