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寫字要人誇,寫好飛鳳家”,這說明“家”字難書。也有人講“清官難斷家務事”,再告訴人們“家”的問題是一件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儘管如此,如何鍛造一個讓世人稱道的家的典範,使這個家成為社會認可的如字帖一樣的“家貼”,仍然是歷代國人所追求的夢想。
在中華文化長河裡,華夏民族在“家”的建設上,也沒有提出像漢字那樣“貼”的系統,甚至“家貼”還是一個首創的詞彙,但是,漢文化在“家”的鍛造中,他卻和漢字的發展歷史一樣,早已形成了如柳、顏、歐、趙四大楷體字帖一樣相似的“家貼”範本,只不過他們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層面,展示出人們不同的渴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一直是我國數千年不可違逆等封建禮教,但是,追求婚姻自由,渴望美好的愛情生活,卻是無數百姓無限的嚮往。流傳在民間的《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牛郎織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她們反對戰爭、嚮往和平,追求穩定的理想,再現了人們愛憎分明、善良質樸,熱愛家庭、渴望幸福美好遐想。可以說,這四則故事是屬於華民族的愛情史詩,他們稱得上是有情人永遠臨習的“愛情貼”。
重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始終如一的盡孝道。傳說舜是遠古帝王,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在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里,卧冰求鯉、為母埋兒、嘗糞心憂等二十四孝的孝道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他們能算做漢文化中的“孝道貼”
忠良,是我們民族最崇尚的品格。比干因不滿紂王無道,冒着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抨擊紂王的過錯,提出了著名的“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觀點,后落得用挖心來證明忠良之心。岳飛為了實現“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夙願,刺字“精忠報國”,如此事例還不甚枚舉,他們似乎堪為我們學習的“忠良貼”。
為政清廉,秉公執法,一直是我們推崇的。海瑞在任期間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他甚至為了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買棺材,別妻子,散童僕,以死上疏,勸說世宗不要相信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包拯一生廉潔正直,不畏權貴,鐵面無私,斷案公正,被百姓稱為“包公”,是一個千百年來人們熟悉、敬仰的人。他們可能是歷代百姓崇拜的“清廉貼”。
其實,在中華文化歷史上還有諸如“禮教貼”、“英雄貼”、“重學貼”等等的“家貼”,他們能夠成為後人稱道,都是像書聖王羲之練字讓人傳頌的墨池的故事一樣,憑着刻苦勤奮和堅持不懈的韌勁練就的一身硬功夫。
貼,是規範,是標準,是示範,也是個性。漢字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大潮里,隨着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從甲骨文到篆文、由隸書到楷字,不斷演進,不斷規範,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漢民族文化書法系統。那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就有了家的概念,漢字產生於殷商,家早產生於字,“字帖”早已有之,習字歷來被人重視,但在造就具有示範意義的家的問題上,形成讓人們能夠臨習的“家貼”的問題上,雖然從以上文字似乎可以體會出具有一定的“貼”的味道,但是,這些畢竟沒有叫貼,起碼在人們的頭腦中還沒有“家貼”這個詞彙。
家沒有真正形成真正的“貼”,可能是受儒、道、法、佛文化共同影響造成的,但是,崇尚家庭美德歷來都是中華文化為之追求的目標,造就“家貼”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此我希望,在當今經濟空前發展,文化不斷繁榮的時代里,那些把包二奶,整黑錢當作一種時尚人,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起碼為自己的家負起一點責任來,讓家少一點歪歪扭扭,使我們大家多一些工工整整,以剛勁有力的面貌面對世人。
一起努力吧,把我們的家都按照習字練貼一樣來打造,這樣做不是為了求得能夠成貼,但通過努力,是為了我們每個家能夠端端正正矗立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