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美散文>遷墳

遷墳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遷墳

  大壩蓄水在即,庫區清理工作只剩下最後一項工作了:遷墳。開初接到任務時,村主任劉二江一臉輕鬆。他想,不就是給死人搬個家嘛!這還不簡單。但後來,具體工作實施起來,劉二江就感到了壓力。

  首先,水位線下移民的共計有六十多戶百姓,所需遷移的墳墓最低不下八十座,這麼多墳墓到底遷到哪裡去呢?何況現在這六十多戶人家多數是分散安置,有的投親靠友,有的外遷。就近后靠在本村安置的沒有幾戶。現在要群眾把自己的親人屍骨扛着滿山跑,於情於理不通,這不符合當地人習俗,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傳統,但是不搬又不行,因為水庫一蓄水,所有墳墓將被一片汪洋覆蓋,這些百姓的列祖列宗們豈不成了萬世水鬼?

  其次,遷墳的補償標準難以和移民戶達成共識,因為水位線下的墳墓規格不一,有新墳,有舊墳,有單墳,有雙墳,有土石壘築的簡易墳,也有精心構造的“古典墳”,所以這個補償標準不好定,但是上面的政策是一刀切,所有的墳墓搬遷費一律只有五百元,這是板上釘釘,沒有還價餘地。不容質疑,老百姓對這區區五百元的搬遷費肯定不會接受。那麼,這一次遷墳行動必然又是一場持久戰。

  劉二江把所有的移民戶集中到村委會開了一天的會,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吵嚷了一天,就是沒有一個結果出來,最後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劉二江身上,看他有什麼高招。

  劉二江不表態,他說現在是民主時代,群眾的事由群眾做主,當幹部的只是最後把把關,但所有的村民都說了,現在村主任是主心骨,見多識廣,有好點子就快說,不要藏藏掖掖。

  劉二江見時機成熟,就敞開心扉,說了幾點意見,他說,墳墓肯定要遷,這是上面的政策。因為人的屍骨將來會給水庫造成一定污染,但是,這次遷墳我們要改變思路,現在咱們活人不是搞分散安置嘛,反過來,對於死人我們要搞集中安置,我們把老祖宗都集中到一起有規劃地安葬,也就是城裡通行的公墓行式。現在,村委會已在水位線上相中一塊地皮,地勢平坦,土壤乾燥,且背風向陽,又與公路相鄰,是一塊風水寶地,我相信大家會滿意,我們的老祖宗也一定滿意,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是我們的祖先雖有搬遷之苦,但是離土不離鄉只是挪挪窩,根沒動。二是墳墓集中后,我們這些分散的移民每年到清明時節都會來祭祖掃墓,這樣大家就有機會見面,很顯然,這個公墓群將來會成為移民戶以後保持聯繫和維繫感情的一個重要場所。

  劉二江話音剛落,立刻贏來掌聲一片。

  關於墳墓搬遷費上,劉二江說“這次遷墳一定要從簡,所有墳墓只動屍骨,不動棺槨。挖起的人骨用簡易的木箱裝好后重新入葬。根據估算,一個人挖一座墳再壟一座墳,滿打滿算不會超過四天,這五百元的搬遷費也並不吃虧。”

  大伙兒面面相覷,都不吱聲。

  劉二江又接著說了:“鄉親們是不是覺得黨和政府不講人性,我們的移民政策有問題,錯了!相反的,我覺得我們的黨和政府已做到面面俱到,仁至義盡了。我們可以追溯一下歷史,解放前,國民黨統治時期,黃河決過堤,長江泄過洪,淹死了多少人,損失了多少財產,沖毀了多少墳墓根本就無法統計,政府給老百姓做了安撫嗎?沒有!我們再把時間拉近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為了搞好基礎建設,我們建機場、修公路、築大壩,同樣移過民,挖掘的墳墓同樣是不計其數,我們有過補償嗎?也沒有!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我們必須無償地支援國家建設,無條件可談。現在中國富裕了,交通工程、水利工程越來越多,移民也是越來越多,我們的黨和政府在移民安置上下了大力氣,政策是越來越好。先安置,后移民,不定點,隨民意,生產有扶持,就業有培訓,生活有低保。過去農村有句俗話“火越扒越熄,人越搬越窮。”我看現在的移民是越搬越紅火,家家奔小康。我們的老祖宗若是泉下有知,高興還來不及哩!還怕搬一次家嗎?”

  劉二江長長地吸了一口煙,然後把煙霧從嘴裡直直地噴了出來。

  他掃視了一下會場,突然加重了語氣:“今天,我奉勸一下在座的大哥、大嫂、大伯、大嬸們,咱們把認識和覺悟都提高一下好不好!咱們就把這次遷墳行動當成我是我們的義務,當成是我們的責任,當成是子孫後代孝敬老一輩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難道說這還不行嗎?”

  “好!既然劉主任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我們還有什麼說的呢?夥計們,干吧!”村裡有幾位老者從座椅上站了起來,神情非常激動。緊接着,大伙兒都紛紛表態,一個字:干,不一會兒,原來緊張的會議室里又開始瀰漫著快活的空氣。

  既然思想工作都做通了,大家的行動自然充滿了熱情,近兩畝地的公墓上一片繁忙景象。

  有一天下午,劉二江一個人來到墓地上,想看看工作進展如何,他發現有幾輛農用車在往墓地上拉土。劉二江覺得奇怪,這片墓地是一片亂石堆,壘墳缺土是實情,但老百姓用農用車運土就未免小題大做。經過了解,劉二江才明白,原來是有些移民戶動了歪心思,居然埋起了假墳,因為,上面移民辦工作組將來驗收的時候,是按墳頭來點數的,老百姓算了一筆賬,有現成的土壘一座墳很容易,不要一天的功夫,這樣,五百元的搬遷費也就輕鬆到手了,最先想起這主意的是村裡的釘子戶王大喜,此人在移民搬遷工作中處處作梗,和上面的幹部對着干,工作組的同志個個都怕他。

  那天,王大喜也正好在墓地上,他見了劉二江,不躲不閃,反而迎了上去,拍了拍劉二江的肩膀:“劉主任,這事你都看到了,瞞也瞞不住,只要你不往上反映就行。咱老百姓掙錢不容易,難得有這機會,話說回來,這也是騙的國家的錢,誰搞到手是誰的本事,你說是不?”,劉二江拿眼瞅了大喜足有半分鐘,什麼也沒說,轉身走了。

  遷墳已接近尾聲,墓地上的墳冢排列得整整齊齊,煞有規模,有一天早晨,人們突然發現,一片肅穆的墓地上竟然冒出了三塊高聳的石碑,走近細瞧,石碑上詳細地雕刻着逝者及生者的名字。

  三塊墓碑立時成了墓地上一大亮點,經過了解,這些石碑都是劉二江的妹夫小周從某石器廠購來的,三副石碑花了2400元,人們感慨之餘,對小周給祖宗立碑的事展開了熱議。

  有人私下裡問劉二江,小周給他祖先立碑是不是你劉二江的主意,是你鼓動的,劉二江笑了笑:“這都是老百姓自發自願的,我從不鼓勵這個事,但是話又說回來,咱們移民戶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得益於我們老祖宗給我們創下的一片基業,我們那麼多土地、山林,還有房產,那都是他們一點一點用血汗打拚下來的,說實話,我們現在給老一輩立個碑,刻個傳,那也是份內之事,應盡之責。這一方面顯示了我們不忘本,懂回報,同時,也給我們的下一代起到教育和感化作用。”

  不知是劉二江的話傳出去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還是老百姓突然有了感悟,反正沒過多久,墓地的石碑漸漸多了起來。

  有一天,劉二江來到墓地上,他細細數了數,石碑共計八十二塊,但是當他用眼光瞄了瞄那五十多處象墳冢一樣的土堆,他皺了皺眉頭,他很清楚,這都是老百姓造的假墳,很顯然,假墳前沒有人去立碑,你想,立個碑要花八百元,而補償費只有五百元。明擺着虧本,誰干?再說,立個碑還要註明死者及生者的姓氏以及族譜關係,誰會搞一個無名氏來給自己當祖宗,那不成了大笑話嗎?

  劉二江思索了一個下午,晚上又把移民戶召集起來開了一個會,他說:“現在這個公墓看上去也有模有樣了,但還是差一樣,就是綠化不夠,死沉沉的,沒有生氣,我建議把那些假墳堆的土都散開來。我們種上花草,栽上常青樹,這麼一美化,我們的墓地豈不是好看多了!”

  經劉二江一提醒,大家都覺得這主意不錯。

  不到幾天功夫,再看公墓群上,卻是綠意盎然,生機無限,大家駐足墓前,頓感心曠神怡,不再是那種悲愴凄涼的感覺了。

  九月底,是移民工作組下鄉驗收清庫工作的最後日子了,移民辦趙主任帶着一行人來到劉二江所在的村組,還沒來得及清點墳墓,趙主任就被眼前的景象鎮住了。

  一座座墳冢依序排列,錯落有致,儼然一個美麗和諧的小社區,黑黢黢的石碑就像衛士一樣各就各位,它們用胸前的文字給世人講述着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家史。

  公墓四周,鮮花綠草競艷,小樹藤蘿呈翠,人聲寂寂,鳥兒啾啾,不是花園勝花園。

  趙主任情緒激動,對劉二江又是拍胸脯,又是翹拇指,讚不絕口,他說,他驗收了五個村組的清庫工作,唯獨劉二江領導的工作最有成效,最有亮點。

  據說,移民辦的趙主任年終在縣移民局開總結會,在會上反覆地提到劉二江的名字和他的工作經驗,沒過兩年,經上級考核和群眾舉薦,劉二江被委任為村裡的黨支部書記,這些都是后話,書中暫不細說。

  (通聯:巴東縣野三關鎮譚家村3組444324譚元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