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旺
人到中年,加上快到過年時節,常常會想起青年乃至於少年時過年的情景。
老家在鄱陽湖畔,因為土地肥沃,加上人均耕地較多,所以那裡很早就是個豐衣足食的魚米之鄉。每到過年,老家的過年氣氛十分濃厚,磨年糕、磨豆腐、打糍粑、殺豬、殺雞的聲音構成了一片十分溫馨的春節序曲。
磨年糕,其實從我童年時代就開始了。因為磨年糕是個力氣活,所以,我到了少年時期才能給家裡搭上一把手。我第一次磨年糕是在1977年。我們南方人一年四季基本上都吃米飯,只有到了過年時間才會磨年糕。因為年糕是兩種最好的大米混合做好的,吃起來特別香,營養也更好些。磨年糕之前,將粳米和秈米按照比例搭配好,然後摻進乾淨水浸泡一些時間,同時,家家在自己偌大的廳堂的地上擺出一個小池子。這小池子是盛放年糕磨汁的設施,村民們用木板和專用的白紗巾圍成,它一般長一米五,寬一米,高八寸。因為磨出的年糕一般要從過年前吃到來年的清明節,有的人家甚至要吃到穀雨季節,所以,磨年糕是好幾個小時的活兒。
要開磨了,將浸泡好的大米用一個木盆分幾次盛好,然後農婦坐在磨盤旁邊,往磨盤眼裡一次次添加小勺的、攙和着水的大米,另外兩個人在磨盤前面推磨。磨盤轉動的聲音在我那時候聽來很平常,現在想來,那其實是一首很美妙的《春節序曲》的開始曲,因為所有為過年而做的準備是以磨年糕開始的。年糕磨出來以後,白白的年糕汁液就全部流到了那事先準備好的小池,一般隔上一個晚上,小池下面墊下的草木灰就能透過厚厚的紗巾將汁液里的水分吸干,就可以做年糕了。
磨完年糕后,春節序曲的第二步就是磨豆腐。磨豆腐的時間要短得多,一般有一個小時就夠了。先是在磨盤架下放一個直徑四尺,高約七寸的圓形木盆,然後將浸泡好的豆子放在磨盤旁,其他程序和磨年糕一樣。
春節序曲的最後,就是打糍粑、殺豬和殺雞了。打糍粑在我們當地也叫打麻子果。
因為我們村當時有八十多戶人家,全部沿着村前的小河一排排住着,並且一戶一戶緊挨着,所以,過年前的這些聲音此起彼伏,無疑成了鄉村最美的春節序曲。
到了我二十歲時,時代進入八十年代中期,磨年糕因為有了機器,再也不用人工了,春節序曲里自然少了人工磨年糕的聲音。
從第一次磨年糕到現在,時間過去了三十多年,那美妙的鄉村春節序曲,透着歲月的芳香還會縈繞在我的腦海,特別是春節到來之前。
鄉村的春節序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