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載,潤物無聲。
鐵觀音之於現如今的安溪人,乃至大千世界里的芸芸眾生,有為數眾多的人,竟已是每日里不可或缺的了,特別是背井離鄉在外打拚的人們,喝着喝着,家鄉的味道便愈來愈是濃厚。對於斯,我的慕戀之情也是到了不可割捨的純青地步,可以少吃飯,卻不可一日無茶!就連懷中咿呀的小兒,也要嚷嚷着抓個杯盞,顫顫巍巍地舔舐殆盡。
以茶為雅。神農氏以身試茶伊始,再至陸羽茶經翔盡的詮釋,中華大地上下五千年歷史博大淵深的文化浸淫,使之有了更深厚的靈動神韻。茶文化積累、沉澱了中華文化精髓,又隨玉甌上氳氤的裊裊音韻,不着痕迹地厚積薄發。歷代多少文人墨客、儒家道教,無處不以茶為載,渲染烘托着華章的各種不同意境,這時候,茶,便被賦予了心靈使者的神聖使命,便有了靈性。於是,各色喜怒哀樂,世態炎涼。。。均能以茶為載,淋漓盡現:“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詩話堪多,不一而足!這諸多華麗詩章、再襯上橫琴行雲流水的潺潺樂聲、茶舞蹁躚,恐再難有其他大雅大美所能企及!
以茶為禮。品茗能陶冶身心、升華情操;能濾盡人間繁華喧囂;能除卻煩躁悠如閑雲野鶴;能“把壺品茗間,決勝千裡外”。休閑飲茗、品賞絲竹,蔚然成風。拜訪摯友,難免備點雅緻的禮品,而這其中各色琳琅事禮均是無法望茶禮之項背的,也許都不足以表達濃濃情誼吧。每每拜會友人,我都不二地選擇鐵觀音作為見面之禮,友人往往也等得饞心焦躁,翹首隻待痛飲為快!不論茶葉貴賤,不為禮物輕重,如水的君子之交因為一份份茶葉傳遞的真摯友誼卻日漸深厚!
以茶為俗。在閩南更有着許多源遠流長的傳承、俗風。但凡民間節慶,各家廳頭都擺上那漆胎斑駁的八仙桌,桌子正前方必斟上三杯濁酒三杯清茶。這些原始傳統的約定俗成和淡淡幾杯清茶,有時候載託了對先人、逝者的緬懷、憑弔、哀思;有時候是用來對神明表達景仰、膜拜、祈福。而喜慶的婚嫁習俗則更少不了要請喜茶,新娘子要掀開紅蓋頭,端出音韻醇厚的喜茶請席宴上的人們喝乾,意喻早生貴子。茶作為一種純樸自然的載體,在閩南可謂無處不在,充斥殷實着閩南人家的生活點滴。也因為給家鄉人帶來豐厚的收入而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生活全部。
以茶為源。茶葉既秉承了上善若水的高潔品性,亦承載了千絲萬縷的難以言說的惆悵鄉愁。在台灣,喝茶和閩南一樣管做——“吃茶”,見面的第一聲這樣的鄉音傳遞的是一種閩南式的樸實真誠,街坊鄰里也就圍坐爐旁,互傾家鄉憶事,慰藉濃濃鄉愁。而遍布台灣的民間信仰保生大帝以及三百多座清水寺廟,均是從家鄉分爐,漂洋過海的鄉親人虔誠地帶着一脈相承的家鄉信仰、馨香的家鄉茶香,植根於風雨飄搖的小島。從此,鄉愁,只能在綿長的音韻里無窮回味;鄉情,只能烙在記憶深處那片厚重的綠葉間,濃郁的縷縷茶香又魂牽夢繞成遊子渴盼歸巢的如雕墨守。
以茶為和。普天之下對茶睞愛者們或解渴牛飲或優雅輕綴,以不同的方式品讀着它的韻致、內涵,至純至臻。而在國賓館,茶,更是被奉為饋贈外賓的國飲,用來增進國誼。這一棵朱幼棣筆下“改變安溪傳統經濟行為、社會結構的同時,最終也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地理格局”的偉大、傳奇的植物,以和諧為源,鋪陳成聯結世界的橋樑、紐帶,正不失時宜地向五大洲七大洋的人們展示着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和儒雅的中國風、中國韻。正傳遞着一種友誼,一種傳承,一種禮儀,一種文化。茶,逐漸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載物,恆久散發著它獨有的芳馥!
發表於《安溪鄉訊》 2010年8月23日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