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峰寺
在家蝸居久了很是煩悶,於是想到出去遊山玩水。(9月7號)早上八點半鐘左右我正裝出發,獨自騎自行車往寧都城西去了,走過博生路的最西端,再往去蓮花山的水泥公路走百二十米,就到了虎溪村。在虎溪村的背後就是高入雲天的三峰山,緊挨虎溪村的北邊是翠微峰山區,兩山雄峙對觀,真像寧都縣城的兩扇屏風安放在西北方,它們使寧都縣城背依大山有了可能。
在村民的指點下,我開始攀登三峰山,三峰山上有三峰古寺,而且水泥小路從山下修到了古寺門口。水泥小路在山腰上左轉右拐,拐了4、5個大彎才到山頂。山路很陡很潔白,就像天上撒下的素娟流宕在高山萬壑之上。山路上的景色是那樣迥異,在山下有一丘丘圍着的菜圃或旱田,還有幾口魚塘。魚塘里除了養魚還種了白蓮。現在雖然到了9月初,蓮子已采完,但蓮葉還綠着挺着,沒有半點衰敗像。在半山腰種了很多臍橙,臍橙樹蔥蘢茂盛足有幾十畝,它們分佈在山脊或山谷,連成綠色的海洋。現在正是秋節時分,臍橙掛滿了樹枝,很快就到了成熟採收期。在臍橙樹下,建有養雞的雞舍和養豬的豬欄,黃雞在樹蔸下覓食嘻嘻,豬則在欄里歡歡地叫着。
到了山頂,我覺得自己到了仙境,我盡情地觀賞這裡的美景。天上有幾塊白雲紹繚過來,偌大的天空大部分卻是藍色的。在藍天白雲下,聳立着三個高峰,它們都是巨大的青石禿頂。三個高峰南北一字排開,就像玉帝拽杖經過此地放下的三個篋笥,篋笥里裝滿了書籍,供玉帝在此下榻休息閱讀。在三峰山的北邊是翠微峰、望仙峰和雙桃峰等名山。這些高峰如在畫中,是淡淡的水墨素描。這些畫掛在天底下,只要輕輕一拉就會收攏跌下,或只要用墨輕輕一點就會一敗塗地。而在兩座高峰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有名的篔簹谷,在谷內有良田、陂塘和果園,更有村落。在三峰山的東邊是寧都縣城,暮靄籠罩下的縣城高樓林立,寬闊的街道馳行着公共電車和各種交通工具。經過多年的建設,寧都人民已經過上了都市文明生活,他們早已邁過了過去野蠻烏黑的山野生活。現在正在走向小康社會。站在高山頂上,視線是那樣開闊,我看見在三峰山的南面是一望無際的桑田綠水。
三峰山的奇還在於它的林和泉,山上植被非常茂盛,不僅山脊上有松林,而且山谷中也有松林。片片林海把個高山裝點得那樣綠那樣清。在秋陽的照耀下,那層層錦緞波濤洶湧,排山倒海向遠方伸展。三峰山的空氣清新,涼風習習,頭上雖有驕陽,但不覺得炎熱。然而,三峰山的泉水更招人,它不僅清涼,而且能醫病。
三峰古寺就建在三個石峰的面額下,據說這個古寺有幾千年的歷史,古寺在2004年前後得到重建,現在新建的寺廟金碧輝煌。在寺廟的東邊還植有很多青竹,而在南面則有蒼松翠柏守衛,這裡現在成了華疏流彩之地。在寺廟的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和十八羅漢像,而在側殿還住着觀世音菩薩。但在三峰古寺的山上頭有一間舊廟,舊廟內供奉的菩薩是三石仙,三石仙可謂是三峰古寺的鎮廟神仙,它的名氣蜚聲海內外。現在廟裡的主持姓曾,他們家人世代都在這座寺廟裡做主持。據主持老曾介紹,她的父親法號叫證性,他是有名的高僧,他一生研究佛經,為寺廟留下了五本經書,這些佛書是:《慈悲藥師寶懺》、《慈悲金剛寶懺》、《慈悲壽生寶懺》、《慈悲地藏寶懺》和《慈悲閻王寶懺》。這些寶貴的佛教典籍一定能為三峰古寺帶來榮譽和輝煌。
最後,我走近廟神三石仙身旁,想摸摸他的髭鬚以粘福氣,不料神仙說我沒有帶錢。我只好去寺廟的後院打仙水,仙泉是從石峰內流出的,它被聚收在人工池子中,池子有桌子大,水面冰清透明。我把仙水喝進口中,只覺得身上的汗水很快收幹了。於是我從提包了取出帶好的塑料瓶,打了幾斤仙水準備帶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在我們這個不見烽燧的和平年代,寺廟文化本屬古代佛教文化,它的保存和發展一定要與現代文明接軌。現代人之所以能過文明生活,就在於他們的生活一定少不了寺廟文化。因為它和其他古代文化一樣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此外,寺廟文化還要與現代產業文化如農業觀光文化相結合,人們在參觀寺廟的同時,也一定要去流連現代產業文化。這是相輔相成的收穫,因此,它是將來旅遊文化要走的道路。
20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