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踏雪焚香

踏雪焚香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踏雪焚香

  阿萌

  新年伊始,懷着一種類似於朝聖的心態,全家出動,西去二十餘里,登高遠望,焚香避災。想來已有十多個年頭了,似乎成了我家春節期間的一項頗為重要的活動。

  所去之地曰夾谷,有三山,西南山峰是馬山,東北坐落者稱祝其,兩山之間居一最高峰,名為夾山。于山前遠望,你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天地之間書寫着一個巨大的漢字“山”。

  大年初二,家有喜事,長子行訂婚之禮。親朋往來,設宴款待,忙於應酬,難以抽身。初六初七,雪花飛舞,時而細小如鹽屑,時而粗大如棉絮,時而洋洋洒洒,時而輕柔婉轉。直挨到初八,雪後放晴,陽光分外耀眼,小兒早已急不可耐,“走!登山去!”

  雪后的原野一片蒼茫,陽光下滿目銀白。路上的積雪早已被車輛碾得灰飛煙滅,濕漉漉的路面如同剛剛洗刷過一般,摩托車一路狂奔,雪后的風雖分外凜冽,可哪能阻擋住我們登山的那份熱情。

  順着汪於中心路西去,在竇家村高大的牌樓前右拐,一條四米寬的的水泥小路曲曲彎彎飄帶般伸進夾谷深處。山路十八彎,路旁凈是些被雪覆蓋了的茶園,我知道這就是本地名品夾谷春的產地。

  到達嶺頂,見一水庫,呈橢圓形,雪后的水面湛藍清澈,水色清透,仿若一面剛擦拭過的鏡子。山照着水,水映着山,岸邊的果樹自枝幹至樹梢披掛着厚厚的瑩白,從水中看,那鏡中的倒影感覺比岸上的還要清新明晰。想起劉紀海老師說過水是一個地方的眼睛。的確,山離不開水,水離不開山,水是山的靈魂,缺了水的滋養,那山就自然少了幾分溫潤和靈秀。佇立水庫之前,山在其後,水在眼前,山水相依,白雪相映,好一幅清新素雅,幽深奇崛的山水畫卷!

  稍作停留,我們沿着東面的環山小路繼續前行,這是一條依山而築的通道,隨着山勢迂迴環繞,峰迴路轉,曲曲彎彎,圍着谷底轉了半周,回首俯看,那一潭如碧玉打磨的鏡面般的水在又低又遠的山下,顯得有些清瘦。

  轉過彎繼續前行,就來到了夾谷山管理處的大門,山道上時有積雪覆蓋,可也有行人車跡,管理處大門前那兩年米多高的一級級台階竟落滿積雪,沒有一隻腳印。沒用多大的聲音就招呼管理員開了門,幾年來,早已輕車熟路,順着管理處賓館內的那條近路可以直接登臨我們所去之處。沒想到管理員執意不肯,說是這條登山小道太過陡峭,大雪封山,沒有路沿,極易滑下山澗,引領我們返回一段路,順着東面山腳上去,不遠處有登山石階,或許好走些。

  無奈,原路折回,找到那條上山路。把車停放在護林員老竇的小房前,按老竇所指的方向後走,沒想到雪地里被人清出了條一杴頭寬的小道,露出窄窄的褐色的山土,在布滿白雪的山上顯得那麼清晰亮眼,穿過房后那塊菜地,越過一片小松樹林,像一條鞋帶似的向西蜿蜒伸展。走至盡頭,才知它通向聖人泉,或許是老竇挑水做飯用杴剷出的便道。

  聖人泉邊果然見到覆著白雪的台階,台階邊是樹木的世界,仰望、環顧、俯視,周圍儘是或直立或彎曲的沾滿白雪的樹。淡藍天空,白色山林,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將一份純凈收於心底,一種簡單、自然與安寧足以叫人心動不已。

  十幾年前還要我們抱着領着的小兒,如今已是大小夥子,興奮地一路前面開道,亮開嗓子喊上幾聲,換來一陣山回谷應的迴音,團幾個雪蛋擲向身邊的大樹,震下幾片簌簌跌落的雪絮。時不時的用手機拍下沿途的雪景。妻在中間時而駐足遠望,時而曲背緩行,時而擺出posture,讓小兒隨手拍下雪中美照。我靜靜地走在最後,望着眼前一行深深淺淺的腳印。不時的提醒他們小心腳下、踩穩石階。

  走近齊魯會盟處,在那“孔子相魯會齊候處”的碑刻前,不由得肅然起敬,雙手作揖,深鞠三躬,思緒萬千,孔子的思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中國、在世界都有着深遠的影響。此時,空中又飄起了片片雪花。山野寂靜,落雪有聲,“沙沙”地響,這突如其來的雪,讓我恍然覺得它來自遠古,穿越了時空,攜帶着文化韻味,飄逸着靈光秀氣。一時間,不知人在雪中,還是雪入心境。也不知是現實還是夢境。

  碑刻身後高處是聖人殿遺址,傳說該殿建於隋末,原殿有正殿、偏殿,殿旁有魁星樓。如今聖殿難覓,遺迹尚存,面南背北,依山造勢,殘階斷基,依稀可辨。雪花飄飄中,小兒沿着斷階,踏着積雪,弓腰曲背,攀爬上去,在那正殿方位,俯身雪地,規規矩矩叩了三個響頭。

  繞過聖人殿,繼續向山頂行進,此段更為陡峭險峻。響亮晴天的日子,攀爬起來都深感艱難,如今雪花紛飛,滿山瑩白,路蹤難覓,只好憑記憶前行,緊要處,險象環生,手腳並用,步步艱辛,初入山時的冰冷,早被一身的熱汗排得不見蹤影。

  終於到了巨石突兀的“老母奶奶洞”。洞前有一處不足三米的平台,平台正前方置一長方的大香爐,香爐內接滿了厚雪,連續幾天的雪下得如痴如醉,人跡罕見,不似往日人來人往香火繚繞。拿出捎來的兩把香,蘸上小兒事先備好的煤油,極易點燃,一左一右插入爐內積雪之中。

  平台上方一人高處,有一三角形洞口,須從香爐背後左右側的石階上去,彎腰俯身方能鑽得洞內,孔小洞大,內部可站四五人。一尊女菩薩彩塑佔據了大半個石洞,想來不是觀音,卻也慈眉善目,雙耳垂肩,左手蘭花指輕執拂塵,右手掌面朝上,放於盤曲的左腳之上,雙足豐腴,側坐於橫卧的麒麟背頂。據說這是一位無所不能的女菩薩。

  傳說有一人,家境窮困卻孝順仗義,一天去海邊挑鹽到山裡賣以維持生計,可在半道上扁擔丟了,一邊走一邊禱告說“老母奶奶”啊,沒有扁擔可怎麼辦?到了海邊突然看見海水中漂出了一根扁擔,原來是“老母奶奶”聽見禱告從地下海溝中把扁擔送到了海邊。可見“老母奶奶”是有求必應,很靈驗的!所以從古至今“老母奶奶”的洞里洞前香火不斷。當地的老百姓求子的、防災去病的都願意到老母奶奶洞里燒紙、焚香、禱告。

  出了洞,若往上行,林壑幽美,奇樹叢生,怪石嶙峋。尤其是登頂遠眺,眾峰羅列,梯田層層,山村小鎮,星羅棋布。可是今日,冰天雪地,銀裝素裹,白茫茫的山林找不到一絲路眼,雖在老母奶奶洞里燒香禱告,還是安全起見,一致贊同按原路返回。

  下得山來,竟雪停風止。回家的路上,妻問我在老母奶奶洞里許了什麼願?我說我上有老下有小,期盼老人心情愉悅、健康長壽,希望孩子成家立業、學有所成。我還想到了我肩負着沉甸甸的責任行走在蒼茫茫的天地間,盡心儘力,我不奢望財富和地位,卻希望擁有一份淡泊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