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哉陽明山
五、歇馬庵弔古
筆耕瀟湘
從百步階梯下來,已經下午三點多鐘。大家都累壞了,而且餓得慌。於是驅車離開葉子漯廣場,向萬壽寺方向行駛,沿途掃視窗外尋找充饑的店子。到了一個村莊,路邊果然有幾家農村土屋改建的酒店。選擇一家場地寬敞的店子泊車,炒菜吃飯,然後繼續沿谷路前行。
我們現在行進的山谷,右邊叫做銀子山,左邊叫做瑤人山。“銀子山”名字有點俗氣,但山下零零落落的莊戶多數改成了酒家或旅館,昔日樵獵耕牧的山民變成了商人,希望多賺點銀子,倒也在情理之中;“瑤人山”便有古樸的味道,讓人想起僻居山裡的瑤家先民刀耕火種的情景來。到了山谷的盡頭,兩山會合,公路再次沿山坡盤繞而上。到了兩山相連的高地,辟出一塊空闊的坪台。從坪台往回看,山谷風光盡收眼底,銀子山和瑤人山巍然峙立,逶迤遠去,當空一輪太陽照着,既清秀又壯觀。道路從這裡分岔,往西邊直走,劈開一道山坡通往萬壽寺,往北邊下坡則溜向歇馬庵。往歇馬庵方向比較近,我不想漏掉這個景點,於是先到這邊看看。
順公路盤曲而下大約二點五公里,山谷間現出一塊寬闊的坪地,歇馬庵到了。放眼四顧,並無寺院庵宇,原來歇馬庵早已毀壞,了無蹤影。坪地的一部分做為停車場進行了硬化,大部分空地只鋪了一層沙石,稀稀疏疏長着雜草,顯得有些荒涼。坪地的左邊是一口山塘。在無名的山沖嶺坳,這種有些面積的山塘往往叫做水庫,在這裡則叫湖,歇馬湖。歇馬湖水質清澈,四周綠樹環圍,山色倒映水中,寂寂然有純粹之美。臨庵一邊的湖岸砌築了碼頭,有水榭亭樓通往湖心,供遊人玩耍。然而此時遊人稀少,縱然有這些現代設施,也給人勉強楔入的生澀感,難以消彌那種荒僻的感覺。
到水榭上轉一轉,興味寥寥,我便走向荒草叢中尋覓歇馬庵遺址,弔古尋幽,聊發感慨。
一般來說,自然損毀的古迹總要留下一些斷壁殘垣,至少也會剩餘幾塊基石。但歇馬庵破壞得徹底,幾乎連一絲建築的痕迹都找不到。空蕩蕩的坪地呈漫坡通往山谷,上面長着灌木和雜草,幾莖巴茅的花穗像道姑手裡的拂塵隨風搖晃,只不見她們的影子。然而廢棄在荒草叢中的幾件法器不免令人驚嘆。一口大鐘,一個香爐,還有幾個叫不上名字的器皿,一般的鑄鐵造就,少則幾百斤,大則盈噸,渾厚結實,高大笨重。我試着用力推了推那口人頭高的鐵鐘,簡直蚍蜉撼樹,紋絲不動。這些鏽蝕的鐵疙瘩至今能夠殘存下來,除了其笨重的身軀外,還在於山深路陡,運輸困難,否則不被人偷走,也難免於大鍊鋼鐵時被土爐熔化的命運。然而這麼龐大的法器出現在這裡,不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歇馬庵昔日的輝煌么?
陽明山自古就是佛教聖地,東漢時便開始修建寺廟,先後修建有白雲寺、昭禪寺、祖師庵等寺庵二十七處。一座大山就收藏了如此多的寺庵,可見佛氣之盛。最負盛名的白雲寺位於陽明山主峰絕頂北側兩里許的白雲峰山腰之上,海拔一千五百多米,曾經鼎盛達千年之久。據說後世有十八真人在那裡燒丹鍊汞,得道升天,使沉靜的白雲寺再次名噪一時。白雲寺也曾有一口大鐘,旦暮敲擊起來,響徹千里,餘聲裊裊,將梵音佛語發揚到極致。歇馬庵原名“昭禪寺”。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的三女兒秀靈公主為了逃婚,同時為了尋求不老仙方,千里迢迢來到昭禪寺,“盡驅寺僧,歇馬建庵”。憑藉她公主的威望,很快在昭禪寺聚集起一百零八名尼姑。傳說她日後得道,白日飛升為仙姑。於是寺院名聲大振,香火熾盛,一五一五年改名“歇馬庵”。
陽明山寺庵長盛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皇糧”的支持。白雲寺開山住持是東漢獻帝劉協親自派來的智安和尚,皇家之重視由此可見一斑。那裡山高路遠,林深壑幽,和尚生活唯艱,全賴官府供給錢糧得以周轉。到了明代,官府幹脆將整個陽明山區的山林劃為“國山”,作為寺院的產業,“永奉香火,免供民賦”。自西漢到民國長達二千餘年的時間裡,陽明山始終在佛教世襲制度的控制之下,要不是農民運動的風起雲湧,這種佛教世襲制還要在此地延續更長時間。皇家之所以偏愛這些寺院,蓋因陽明山的“龍脈”太旺盛了!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都深信名山大川有龍脈地氣,竭力搶佔天下名山,修建寺庵道場,大斷“龍脈”,以防“真龍天子”冒出來搶奪他們的江山社稷。這也是至今“名山僧佔多”的重要原因。
然而歇馬庵遺址上的法器並非此庵所有,每一件器具上都鑄刻“萬壽禪寺”的字樣。既然是萬壽寺的法器,為何要棄置於歇馬庵遺址呢?這些笨重的龐然大物很有可能是在重修萬壽寺時淘汰下來的;也只有修通公路以後才能運到這裡來。棄置於歇馬庵遺址,至少表明陽明山旅遊管理局念念不忘那些業已毀滅的寺庵,特別是歇馬庵,打算進行復建。目前之所以還沒有動工,正好說明當局難以措手的困境。現在再也不是舉皇家(全國)之力興寺敬佛的時代,這麼浩大的工程要付諸實施,將面臨資金和文化的雙重尷尬。如果純粹為了增添旅遊景點而投入巨資,其投入產出未必合算;至於文化上的意義,在一個無神的國度,縱使大興寺院也不能重構那種泛及民間的普遍信仰,其價值不可避免地遭遇質疑。
建與不建,如何建設,服從於整體的構想和規劃。可以預見,只要有資金,這些寺院遲早會復建的。陽明山旅遊當局的基本思路還沒有脫離名山加佛寺的景區模式,難以將經營理念從迎合庸俗文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轉移到如何儘力挖掘、彰顯陽明山純粹之美的方向上來。這一缺憾是當今商業文化盛行的大勢所決定的,正如大河水漲,小溪小溝也難倖免。不過,如果能擺脫這種唯利是圖的資本操作模式,將景區建設融入全民文化建設之中,以半福利的形式將陽明山對公眾開放,打造成一個陶冶心靈的“綠色凈化器”,這樣,陽明山將成為永州市的“後花園”,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景區的明天也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