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人生勵志>成功賺錢之路:只要有四成把握就出手

成功賺錢之路:只要有四成把握就出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一件沒人做過的事,要有幾成勝算,才值得把前途拿來當賭注?

  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考驗明基電通董事長李j耀的判斷,也一次又一次決定他的生涯是再創高峰,還是前功盡棄。

  53歲的李j耀做過很多企業界“第一個”的決策。包括第一個決定跨足通訊,靠自己研發製造手機;第一個投資做TFT-LCD面板;第一個去大陸蘇州設廠;第一個放棄本來的招牌,自創品牌“BenQ”。

  但是他從來不是在掌聲中踏出步伐。正因為決策太大膽,立即迎接李j耀的永遠是不解跟問號。

  就像1996年,他決定做面板。當時最大的警告聲音,來自宏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因為德生產DRAM的經驗太辛苦,施振榮要李j耀想清楚,這條路不但做不贏,而且走下去就是不歸路。

  不只老闆質疑,同業也覺得他當不成“先驅”,倒可能變成“先烈”。連他在光碟機產品上的直接競爭對手,源興科技總經理溫生台,當時都忍不住在公開場合走過來“慰勉”他:“真的很難做,你要好好努力喔!”

  當場,李j耀只是笑一笑,沒有說話。

  要同時抵禦來自內外的壓力,走沒人走過的路,到底是“先見之明”還是“匹夫之勇”?李j耀心中衡量風險與機會的原則是這樣的:“4成把握就出手,但不必一步到位。”

  伸出一隻腳試水溫

  4成把握,看出李j耀的“膽”。“他從來不以當時能力,衡量未來要做的事,”跟了李j耀10幾年,明基電通視影事業群總經理黃裕國觀察。

  李j耀沒有因為“難”跟“沒做過”打退堂鼓。他仔細研究德失敗的原因,認為德與德州儀器合作的模式,沒辦法從技術到銷售完全掌握,只能分享末端製造的價值。反觀同樣做DRAM的三星,每年都賺錢,因此絕非這個事業不能做。關鍵在於:不能重蹈德的覆轍。

  所以明知尋找技術移轉夥伴不易,但跟日韓大廠的談判桌上,對方只要想援用德的模式,李j耀一律回答:“不做,免談”。

  在膽量背後,事實上,李j耀有兩大支柱,一是企圖心,另一個關鍵字是“承受度”。也就是沙盤推演各種結果后,對風險做最精密的計算。

  因為沒有十足把握,李j耀並不求一步登天,而是慢慢修正,拉近能力與機會的缺口。頭兩年,明基先做電漿顯示器,累積經驗。“等於先伸一隻腳試水溫,”他譬喻。

  要建造一座面板三代廠,投資至少需要150億,超過當時明基資本額(37億)4倍。為了怕新事業把明基拖垮,李j耀在財務上特別小心,除了用開放式的股東結構分散風險,連萬一撐不下去,可能的外援對象都先想好。

  他在各方面做出最壞的打算,甚至包括個人退出公司,交出經營權。

  同樣地,12年前,明基大陸生產基地落腳蘇州。李j耀對着一大片烏壓壓、什麼都沒有的沼澤地,肯定地說“我就要這一塊”的氣魄,連一旁的蘇州台灣事務辦事處主任謝鳴都忍不住動容。

  但另一方面,明基馬來西亞廠後來仍持續擴張了4、5年,生產重心才循序漸進轉進大陸。

  不管是哪一段,過程里難道不感到害怕嗎?“其實心裡很怕,”一向剽悍的李j耀難得承認:“但是做了決定,就應該把懷疑因素降到最低。”

  這些轉捩點上的堅持,把明基推向一個營收超過3,000億的集團,把李j耀變成產業界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然而別人說他“有遠見”也好,“有謀略”也好,對李j耀來說,其實只是緊緊扣着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膽識的詮釋:“在正確的時間點上,永遠要作一些超出自己熟悉範圍的決定。”

  出身於苗栗後龍、父親是碾米廠商人的李j耀,年輕時有另外幾個“第一”,早已被人淡忘,卻更能看出他這種性格的特色。

  1980年,李j耀開發出台灣第一台英文電腦終端機,成功外銷美國,那一年他才28歲。

  他也是宏集團中第一個要求獨立出去的副總經理。接下明基總經理的職務時,李j耀39歲。

  第一份工作 3個月結束

  台大電機系畢業后,李j耀既不想出國,也不想去仰外國人鼻息的外商公司。他當完兵,跑回學校問學弟妹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決定選擇微處理器作為找工作投入的領域。

  當時所謂的明星企業,是大同、聲寶這類家電大廠,但是他們不太需要微處理器技術。只有一家沒沒無聞的榮泰電子(施振榮當時任榮泰副總經理)有學習機會,一心想搞清楚微處理器的李j耀就進了榮泰當工程師。

  沒想到,才過3個月,榮泰因為資金問題終止業務。李j耀只好回頭進入大同。後來因為施振榮創業成立宏,2個多月後,他決定重新加入施振榮麾下。

  繞了一大圈,結果又從主流舞台回到小公司。這路徑連父親都看不下去,忍不住問他:“你搞什麼?大同這種公司不待,去哪裡?”李j耀笑着回憶。但是,“講歸講,我還是做我要做的事。”

  只是世事又總是出人意表。宏因為人手不足,竟把李j耀調去大家都不願意帶的維修部門。

  換成一般人,免不了自嘆倒楣。但李j耀卻逆向思考:“既然接了,就要想辦法學到東西”。他一邊工作,一面研究、拆解國外產品,無師自通,就這樣在一個冷門單位,獨力做出台灣第一台英文電腦終端機。這也是台灣自己設計商用終端機打開市場的開始。

  1989年,他向公司提出到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進修一年的計畫,是李j耀生涯中另一條決定性的岔路。

  接任總經理一半部屬要離職

  隨着宏高速成長,伴隨而來的組織、人事變動,讓當時擔任產品策略室副總經理的李j耀,想退出複雜的是非圈,靠自己打天下。

  結束學業后,他自告奮勇,接掌當時規模只有宏六分之一的明基,所有人都認為這是險招。因為明基不能與宏直接競爭,電腦周邊產品競爭激烈,獲利微保尤有甚者,因為李j耀作風早以直率嚴厲聞名,他才剛上任,就有超過一半的高階主管要離職。

  這些挑戰都沒有把李j耀打倒,他乾脆重新建立團隊,汰換成員,藉此徹底改變明基過去自認是“細姨子”,躲在宏大傘下“沒志向”的心態。

  一路走來,李j耀當然不是沒有跌倒過,包括明基退出傳真機市場;投資網路事業逐鹿網,最後也以結束收場;開發手機途中,整個研發團隊被挖角跳槽;甚至,品牌效益至今仍需要更進步的成績證明。在管理面,也有人認為李j耀太強勢,比起其他企業家,少了一點人際的助力。

  但這些挫敗不掩李j耀的神采,除了因為他“4成把握就出手,不求一步到位”的做法,把風險控制在集團可承受的範疇內,不致於造成致命的危機外,也包括整個明基團隊逐步建立的學習、修正能力。這部分成為李j耀個人膽識之外,企業更重要的發展動力。

  李j耀的大學同學,《汽車購買》雜誌總編輯林宏認為,從年輕到現在,李j耀有一部分一直沒變,他始終是對現狀這麼不滿意,始終是這麼拼。

  “這要看你對自己的期許在哪裡,”李j耀解釋。他緊接着反問:“你人生想做些不一樣的事,還是像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里的郵差,作一輩子也沒關係?”

  

成功賺錢之路:只要有四成把握就出手 標籤: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