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日曆
古人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中共中央一紙反腐令連掛歷都滯銷了。掛歷就是日曆,大家一般用來看日期,也有人在具體日期上做一些日常事務的記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開始使用皇曆,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后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只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印,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千餘年來,皇曆一直是中國民間最暢銷的書籍,元泰定五年官印皇曆高達三百多萬本。皇曆後來改稱為黃曆,黃曆中所記曆法,一般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如果拿起黃曆來查看曆法,一定是錯誤的,因此“老黃曆”有因循守舊、不思變革的意思。
我們使用的掛歷上一般都有兩個日曆,大家平常說今天是幾月幾號使用的日曆叫公曆,是國外進口的。公曆一年12個月,一年365天(閏年366天,四年閏一次,閏年2月份多一個29號)。公曆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曆法改革,公曆公元元年的確立是在公元525年由東羅馬皇帝迪奧開始,迪奧為了方便計算耶穌的復活日,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由羅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公元1582年10月啟用。格里高利曆是在儒略曆的基礎上,對閏年設置做了一些調整,修改置閏法則之後格里高利曆的平均歷年長度已經達到了365.2422日,非常接近於真實的回歸年長度了,可以說已經相當精確了。格里高利曆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國際通用曆法,中國在1912年1月1日開始使用格里高利曆。
上了歲數的老人說日期總在前面加“陰曆”兩字,老人們說的是中國傳統的日曆,因此掛歷上還有一個日曆,與公曆的時間總是晚將近一個月。老人們稱公曆為陽曆,稱中國的舊曆為陰曆,這種叫法有一定的道理,陽曆是太陽曆,陰曆是月亮歷,月亮歷是根據月亮的變化來計算日期,最典型的特徵是從日期上便知道月亮的圓缺。其實我國古人很早就準確計算出一年有365天多,但陰曆只有360天,還差5天多,於是採取閏月的方式來解決。陰曆一年也是十二個月,閏年加一個閏月便有十三個月,今年(甲午年)閏了一個月就有380多天。陰曆月份雖與陽曆一樣也分為大月和小月,但是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不像公曆那樣固定,而是由計算決定,所以有的年份有大年三十,有的年份卻在二十九過年。陰曆一般19年裡中有7個閏月,到底要閏哪個月也不確定,閏來閏去的太過複雜,一般人不知道怎麼推算。宋朝的沈括就已經說這種紀年方式太過複雜,建議改日曆,其建議與現在的公曆差不多。 但是沈括的意見並沒有被採納,直到現在我們依然使用古老的日曆。
我國的陰曆還有二十四節氣,按照春夏秋冬分為四季,每季6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名與農業耕作有關,比如“芒種”、“小滿”、“大滿”等,老家農村老人還按照這些節氣來安排耕種,有許多的農諺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編排的,所以陰曆也稱為農曆。不過農村的年輕人對節氣已經不甚了解了,什麼時候水稻浸種、哪個月插秧等農耕活動完全根據公曆的時間來安排,節氣對農耕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國的老日曆上對應每天還有些註解,註明哪天不宜動土,哪天適合婚喪嫁娶,上了年紀的老人給晚輩挑結婚日期,選定動工蓋房子的日期都要根據這些來選日子,更講究的不只簡單查看日曆上怎麼說,還要查驗生辰八字等綜合推算得出一個“黃道吉日”,這種計算比較複雜,於是“算日子”成為一門專門的職業, 這個職業曾經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消失了蠻長一段時間,近來這些“神人”變身為大師堂而皇之穿行在達官貴人的宅院。根據老黃曆還衍生出無數的禁忌,比如陰曆的甲午年(2014年)因為閏年有兩個立春,民間說法是結婚年,明年沒有立春,屬於寡婦年,不適合結婚,這些說法終究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依據和科學的道理,老人們還煞有其事地嘮叨,但是年青人不過一笑了之。
我國的陰曆也經歷過變革,有夏曆、殷歷和周曆等幾個版本,現在使用的陰曆是夏曆。三者主要區別在於歲首不同,夏曆以一月為歲首,殷歷以十一月為歲首,周曆以十月為歲首。這三種曆法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各自使用不同的日曆,因此先秦古籍所據以紀時的曆日制度不是統一的,《豳風-七月》甚至夏曆和周曆並用,給後人造成麻煩。詩經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詞句,現代人總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季的炎熱,其實這裡的七月是周曆,相當於公曆的十月。流火是星宿的名稱,看見流火星意味秋天來了,與炎熱的意義相悖。
公曆經過了幾次的改進,越來越精確,最終成為世界通行的日曆,我國的古歷比公曆要早2000年也經過了多次變遷,不過幾種曆法變換使用而已,其中各種禁忌還束縛人們的日常行為,即便有好的建議也不曾採納,因循守舊最終淪為“老黃曆”,逐漸的連中國人自己都不使用了。如果不思改進,再悠久的古物終將和陰曆一樣要被淘汰。
備註:關於日曆的一些知識來自百度百科,就同一概念不同關鍵詞檢索到的描述並不一致,不太靠譜。本文貽誤處讀者自行甄別。
作者:王瑜
2014年2月作於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