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雪頓節
趕雪頓節的興緻是在公交車上被激起的。
因為給一位稍顯蹣跚的藏族老阿媽讓座,便得到了她盛情推薦我們去感受雪頓節的美意。
“我們本來是準備去羅布林卡遊玩的。”我說了出行的目的。
“那就去過雪頓節吧,進去感受一下吧,真是值得的。”阿媽笑容淡淡,話語可是充滿熱情。
“雪頓節要過7天。羅布林卡裡面天天有藏戲演出,看不懂沒關係,感受一下吧。”阿媽還在鼓動我們。
購得60元的門票,心裡有點兒打鼓,這到底值不值呢?
只見園裡人頭攢動,男人們身背大大的行囊,身着盛裝的婦女手提保溫瓶,手牽孩子,都是往裡趕的。第一印象就好,紅牆下,幹道旁布滿了色彩艷麗的鮮花,格桑花尤其顯眼。越往裡走,樹蔭愈加濃密翠綠,青青的草地平坦柔軟,眼睛為之一亮,心情豁然輕快。
早已辨不清東西南北,終於曉知羅布林卡四面都有門。我們從康松思輪進入,康松思輪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閣樓,漢式小木亭。聽名字感覺神秘而怪異,見氣勢不凡,於是我們幾人在樓前留影。經過與執門的戰士攀談,才知道康松思輪是七世達賴修建的,一座二層亭台建築,樓上就是達賴的看戲台。
完全是和西藏高原冷峻灰黑的色調迥異的景象,樹木茂盛,花卉繁多,草地綿軟。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點綴其間。宮殿莊嚴肅穆,室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我們嘖嘖稱讚,簡直就是置身江南園林啊。
羅布林卡由來非同尋常,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每當夏日來臨,達賴喇嘛便從布達拉宮轉移到羅布林卡辦公。其建築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但明久頗章為主體。因此,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
一陣鑼鼓喧天,唱聲悠悠揚揚,知道正在演藏戲。場面熱鬧非凡,人群里三層外三層的,很多小孩子被大人架在肩膀上,姑娘們看不見,就站在椅子上往裡張望,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我們也忙跑過去,踮起腳尖往裡看,只見戴着面具的演員既跳且唱,雖然看不懂演唱的什麼故事情節,但被濃郁的氣氛熏熱了情緒。
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因此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節日,我方才明白人們用保溫瓶是盛酸奶的,隨時喝的。隨着時間的流轉,雪頓節變成了西藏的傳統節日之一,而且活動內容不斷豐富,除了傳統藏戲會演,民族歌舞演出,也是商貿展銷的盛會。
林子里“蘑菇朵”五彩繽紛,一朵便是過林卡的一家子。許多藏族朋友圍坐在草地上,面前擺着酸奶、青稞酒、酥油茶,還有很多自製的藏式點心,一邊聽戲,一邊還輕輕地哼上幾句,好不愜意,自在浪漫。原來這是西藏人的一種休閑方式,人家叫過林卡。瞧,林子里有搭帳篷的,有鋪地毯的,有用彩布依樹而圍的,一家人親親熱熱圍在一塊兒,放開心情吃喝玩樂,盡享藍天綠林碧水帶來的樂趣。一位年輕的父親將一勺酸奶喂進小女兒的嘴裡,孩子翹起小嘴主動接着,吃得認真且津津有味。
此景印入了我的腦海,感嘆西藏人對待自己節日的認真,那種身心融入大自然、彼此親密無間的天性。這,可是模仿不了的。
我想起了老阿媽的話,尋了一塊草坪席地而坐,學學藏胞也過一次林卡。於是買來幾盒“青海老酸奶”,老黃不敢吃說是怕拉肚子,同行的女同事也說吃不慣那味兒,吃了幾口就說享不來這福。看到有小販在賣新核桃,都說高原的核桃營養價值一定很高,不妨來吃一把。不知是不是心理因素,嚼到嘴裡真的感覺很香。我們乾脆橫七豎八地躺卧在草地上,斑駁的光團綴在身體,身旁是輕柔的小溪,別緻的意境讓人忘模糊了身處何時何地。
開飯館的重慶老鄉介紹,雪頓節最壯觀的一幕是哲蚌寺的曬佛,能夠一睹算是一生幸事。凌晨三四點,人們就動身趕往拉薩西郊的哲蚌寺。這一刻,萬眾期待,為了這一刻,無數信徒遠道而來,當第一縷陽光與緩緩下垂的掛毯重疊的那一刻,他們認為那是佛祖顯靈的表現,此時的祈禱更加虔誠。可惜雪頓節開幕那天,我們天及未明就趕往納木錯,青藏路上成群結隊的信徒正徒步趕往哲蚌寺,剪影般閃過車窗,令人生出欽佩之情和複雜的感動。
夜裡,輾轉反側難。從賓館後面半山上的哲蚌寺,不時傳來威嚴而低沉的法號聲,隱隱地混雜進迷糊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