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登齊山
齊山的名字近年在廣告里頻頻飛揚。意其為開發商亂彈,北方的九寨溝似地懵人,故輕之。山在太河鎮,過去從未聞此名。
秋氣蕭蕭,離崗的同事一起去訪齊山,這天恰值立冬。
先到了太河鎮東餘糧村,仰見藍天夐遠廣袤,湛藍湛藍的,一齊嘆好。村名餘糧,有點奇怪。村人說,過去農民百姓綦望吃飽穿暖,年年有餘糧,因此起了這個名兒。追根溯源,村名淵源有自。村子東頭,有一塊大石頭,斜在小河溝邊,狀似一條魚躺在那裡。長約丈余,魚頭魚眼魚尾魚肚子逼真而生動,村人叫他魚梁,或為漁梁,極富詩味,後來諧音改為餘糧村,於茲可見生命對糧食是何等的需求。前後左右端詳欣賞一番,我們驅車去齊山。
山在村子的南面,悠然見南山。十年前,我隨友人從西餘糧攀登過此山,去山上尋覓明代農民起義女領袖唐賽兒義軍駐紮此山的遺迹“跑馬桄”。山頂向東是青州的洞頂村,下有朝陽洞,屬峨庄地。其時野態自然,未經開發,沒有什麼路,踏破荊棘蒿草,我們一日豪游。友人說叫“檀溪山”,我登時想到三國演義里的劉玄德躍馬過檀溪,自己便寫為“檀溪山”,印象極深,曾有長詩“檀溪山行”紀游。本沒有什麼“齊山”,自古未有。
山被闢為風景旅遊區,是一個開發公司做的。景區介紹里杜撰了許多的景點名稱,可惜有些陋劣,連同山名,做了些渲染,傅會,既無事實,也沒有傳說,近乎胡謅。
不理他們的編排,看山吧。先是向下,走近溝底,沿着新修的窄徑曲折上行,一路無景,谷底和對面的山壁荒亂蕪雜。上到一台,乃新修的水壩,稱之曰湖,卻沒有水。晃過浮橋,小路轉到左邊,沿山壁而行,漸次升高,落木之罅里秋涼如水,停下腳步即有寒意。山腰裡,迎面壁立一矗懸崖,白崖的隙罅里洇出細水,一壁綠意蓬蓬的青苔,如盎然的詩意。夏秋水盛時,掛瀑如席,名之為觀音瀑。漸漸有了景觀。右折上行,山中的紅葉本來就少,此時節多半凋落枯乾,北邊的山壁下寒樹肅澗,黃葉枯草亂蒿里綴幾簇紅葉,倒也別緻。
止有我們這一隊遊客,一路在山陰中徜徉。秋寒幽遠,滿目蕭蕭,羊元二人的美聲與京唱在谷壑里盤旋。
登到山頂,豁然開朗。山南面卻原來就是 “潭溪山” 風景區,其實這是一座山,過去當地叫檀溪山。山陽開發的略早,佔去山名,山陰的開發商就杜撰了齊山之名。面南而望,群山綿緲,浩茫無限。西北望,蒼茫無際。向東去即是青州洞頂村,還沒有修路。站在山頂,指點潭溪山的景點慨然而嘆。一脈山勢,陰陽迥異,人為的造成兩個景區,雞犬之聲相聞,有些悖離造物主的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開發商名其為齊山,蒞此,禁不住想起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可惜杜牧登的不是此山,而是安徽的齊山。但詩中用典卻是近在咫尺的臨淄牛山。詩人登高賞菊,曠達地說何必獨沾衣,又慨嘆塵世難逢開口笑。無獨有偶,我們既不淚下沾衣,更以相逢開口笑。日當三笑:晨光熹微,隨心所之,當大笑;日上三竿或夕陽紅照,攜琴劍,烹清茶,當長笑;彎月一窗,閑書滿案,當開頰淺笑;至若得山水得奇書得知友,則無時不率意而笑也!
盤桓有頃,西行以下。山頭以下,長長的棧道在山腰逶迤;然後是陡仄的木階天梯,下臨無地。左邊懸崖壁立,右邊谷壑森森。石棧與天梯勾連處,是兩個並峙的天然石洞,洞深而高闊。洞中而望,遠山在目,幽杳如畫,又像是人間的桃源。左洞進,右洞出,恍若隔世,景趣橫生矣!
天梯斗折蛇行,下到一半處,石壁邊立着一株紅葉黃櫨,麗質天然。別的紅葉都已經凋零衰敗,唯有這株黃櫨,不凋不枯,黃葉枯草的背景中,凌寒翹立,像聊齋里的麗姝倩魂。
與她媲美的是一棵野菊花。山陰的一處崖壁下,一棵白色的野菊花,清麗淡雅,無有依傍,幾朵小小的白花在霜寒里巧笑,彷彿聊齋里的嬰寧。
她們倆是秋山的精魂。拍照她們的倩影,把自然之美奉送給朋友、世人,令人們得以開口長笑。
我給照片起了一個名兒:知己。
20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