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的唐招提寺,是遊客必到的寺院之一.特別是華人至此,倍感親切.說實在話,能保存得這樣完好,幾近原汁原味的大唐建築,在國內也不多見.究畢這是揚州大名寺的鑒真和尚,當年為匡扶東瀛佛教,在五次東渡均遇海難,雖九死而未悔,佛心堅定。終於在第六次抵達這片他魂牽夢縈的國土。儘管這時他已雙目失明,仍在最先入住的東大寺築起戒壇,以弘揚佛法。同時開始選擇傳道之所,留下了品土擇地的傳奇。
據說失明的高僧,雖不能親見四周景物,便以嘗食各處土壤的滋味挑選。而在這裡,他品出了一股酷似家鄉揚州土壤的回甜味。於是,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寺院,現今日本的國寶.聯合國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就在這裡誕生了。
更為神奇的是,唐招提寺幸運地避開了日本歷史上經歷的多次動亂和戰火,也未遭遇過火災和其它湖光塔影有餘香,猶記當年采女妝。
侍衛神龜今尚健,伸頭攤腳浴春陽。
奈良重大的自然災害。所以主體建築一如其舊,還是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前的模樣,以其古樸厚重,全無誇飾的本來面目接待後人。正因為此,特別為人崇敬,視為有聖靈之神物!
日本對文物古蹟的尊重和保護,達到幾近苛嚴的地步.其實從內心說,我是很贊同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進寺院大門時,因為取景,我發現其正中懸掛的是一塊有些殘舊,已不能很清楚辨別字跡的匾額,心想怎麼不換一下呢 但後來聽導遊解釋:“唐招提寺”那幾個字,是當年日本孝謙女皇,親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為保持本色,且系聖物,故原位至今。
同時介紹了兩個細節,更令人感動,木結構建築保護得在好,經過一千多年,也得有幾次大修,前幾年剛好才經歷了一次.採用測定建材樹齡的最新科技方法,有的樹甚至測出了具體的砍伐時間. 儘管金堂的36根大柱,歷次大修中都可能有更換。但目前已精確認定:奈良時代的原件有二十六根、明治時代的有九根,還有一根是近年才更換的。
另一個問題是在拆下屋脊上,巨大的鴟尾時,發現只有一個是奈良時代的原件,另一個是鎌倉時期大修時更換的。因倉促中配製,比原配輕五十公斤,還是分成兩半燒制,留下明顯接縫,不似奈良鴟尾渾然一體。為此工程師們絞盡腦汁,整整研究了三年,制定出嚴謹的工序流程。然後又花了半年時間,晝夜不間斷的守着燒窯,細心調節燒制溫度等,終於燒出完整的鴟尾!
這種一絲不茍、嚴格認真、對文物的尊重、對歷史的負責精神,只能讓人從內心感到敬佩。
另外其寺內嚴禁煙火,根本不設香爐燭台。主殿金堂,中供主佛釋迦牟尼,左.右為千手觀音和藥師如來佛立像,這三尊大佛像前還有梵天、帝釋天兩尊小像和4尊天王的木雕像。關鍵是日本歷史上的造像法和我國的木胎泥塑不同,而是以奈良時代特有的脫乾漆造,其兩側立像也都是木心乾漆造的。這種佛像現在日本早已定成國寶級別了。遊人只能從門前依序走過,不能進殿參觀,且門內還張掛了兩米高的絲網。真可謂防範森嚴.其它如金堂後面的講堂,據說是當年平城宮中的朝堂,因建寺時由皇家施捨后,遷入寺內的,現在成了日本平城時代留下的惟一建築物。堂內供奉有一尊塗漆加色的彌勒佛像,兩側配有轎式小亭,為當年鑒真師徒講經之地。堂內藏經室,更收藏有當年鑒真從中國帶去的經卷。這種重寶聚焦之地,只堪遠遠瞻仰,實在也很正常。
在經堂和講堂之間,兩邊鍾、鼓樓對峙,為樓閣式建築,有平台環繞護衛。寺內還有地藏堂,三曉庵、本願殿等建築。遊客大多自覺的敬而遠之了。唯覺遺憾的是寺內後山的御影堂,是一個有圍墻的獨立小院.靜寂地深藏在綠樹叢中,院門雖然開着,一道木柵欄卻無情擋住遊人。從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這裡就是全寺精華.每年只有六月六日,即大師在日本圓寂成佛的前後三天開放,允許信眾瞻仰膜拜。
在這鑒真大師當年圓寂之處,供奉有緙絲夾造的乾漆坐像。該像是鑒真的弟子們,在師傅生前就已經仿照師傅的真身製作的。閉目含笑、神態安祥。陪伴他的有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為御影堂特別繪製的,六十八幅壁畫屏障。繪的全是大師喜愛的中日兩國的山水風光。為此,東山魁夷曾專門到中國揚州、黃山、桂林等地,寫生構圖整整三年。堂前東面有鑒真墓,庭院中植有來自中國的松、桂、牡丹、芍藥,揚州的瓊花。更有多種名、異蓮花,其中揚州的青蓮、紫荻現在是鎮寺之寶,曾是大師生前最愛。據說蓮籽是大師從家鄉帶來的,蓮子羹也成了佛門珍品。
我們來得不是時候,算是一群在這清幽、潔凈禪院中的悄悄過客。走在一塵不染的石徑上,聽松風輕拂、嚶嚶蟲鳴的天籟之音。能在寺內的山水間,掬一捧清泉,品一絲清涼即已瞭然於心。看與不看,原本已不重要。心到意到,已經來過就夠了。想想當年的鑒真,哪裡還有什麼遺憾。
這裡遠離奈良市中心,不遠處有個小村莊。門前自然的形成了一段為遊人服務的短街,是個好地方。題了首十四行詩:
一顆佛心
不吝雙目失明
一個信念
甘歷九死一生
*
孽海六渡
佛光普惠東瀛
大千世界
一個傳說永恆
*
青蓮紫荻
寄託濃濃鄉情
圍屏山水
來自異國知音
*
中華走了個和尚
扶桑多了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