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戲緣

戲緣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戲 緣

  我和戲劇結緣,是從很小很小就開始的。記不清楚是幾歲,反正就是幾歲的年齡。應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那時的農村還是大集體時代。每天吃過早飯,父母都下地幹活了,奶奶就會帶着我到本家一位七奶奶家去玩。

  七奶奶家,有好幾位我都喊奶奶的長輩也都時常過來,有的還帶着針線活,幾個老太太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東家長西家短的聊個不停。七奶奶家之所以會成為大家集聚的場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家裡安了一部小廣播,俗稱“話匣子”,當時我沒聽說過誰家還有。

  我年齡雖小,對這個“話匣子”卻情有獨鍾。長輩們談話,我就坐在一隻小凳子上聽“話匣子”裡邊說話,聽裡邊唱歌、唱戲。說實話,什麼也聽不懂,只是覺得好聽,時間長了,倒成了一種習慣。也記不得聽了幾年的“話匣子”,大概是到了上小學時才停止吧!然而,就是從那時的聽“話匣子”開始,我好像對聽戲着了迷。

  那個年代,農村還時興聽說書,說書就是演唱河南墜子戲。每年暑期的農閑季節,大隊或生產隊都會有人出面,請來幾個說唱墜子戲的老師在村子里演唱。演唱的時間都安排在晚上,因為那時雖稱農閑季節,其實人們並不是真的清閑,只不過沒有收秋種麥時忙得很,安排在晚上,就不會耽誤白天幹活。

  吃過晚飯,我很快就搬個小板凳來到說書場,坐在第一排,看着各位老師們在桌子上擺放、安置一些道具,然後,伴奏者的弦子一拉,演唱者左手簡板一打、再配有銅鈸的拍擊聲,這樣混合交叉的樂聲響起,一台小戲熱熱鬧鬧的就算開始了。

  墜子也是河南戲曲的一種,流傳極廣,其中的一些唱腔和豫劇、曲劇都有相同之處,所以聽起來也很優美,我的感覺是比其他戲曲還有朗朗上口的特點。記得那些時候聽過一些傳統墜子戲《呼延慶打擂》、《劉庸下南京》等,還夾在着一些小段子。記憶最清晰的卻是根據現代小說《烈火金剛》改編的《肖飛取葯》。對於這段《肖飛取葯》,我聽得是如痴如醉,但是在我們村子里沒唱完就又到別的村裡了,我就糾纏着父親帶我到別的村子去聽。那時候到外村聽戲,不管有幾里地,都是步行,但也不喊累。

  那時候,還晚上跑到外村去看電影,一路上有很多本村的人,回來時還互相激動地交談着電影中的內容。豫劇《朝陽溝》就是那個時候跑到外村看到的。上小學時,學校都有宣傳隊,《朝陽溝》的戲詞很多同學都耳熟能詳,同學之間還以這些戲詞互相戲謔,調侃。

  1978年那個涼爽的秋天,我小學畢業,考上了初中,就學的學校屬於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全鄉(剛開學時還叫人民公社)的第一屆重點初中。這個學校離家有七里多地,我和同學們都吃住在學校。學校外面的這個村子里,每年三月份都有幾天時間的古會,每逢會期到來都要唱好幾天的戲,唱的都是豫劇。因為戲台就搭在學校的操場上,學校也被會場包圍,所以我們也就放假了。放假后,很多同學都回家了,我為了看戲,卻總是繼續住在學校。連續三年,都選擇了留下看戲。這個時期,看過《穆桂英挂帥》、《卷席筒》、《桃花庵》、《鍘美案》、《轅門斬子》等傳統戲劇。

  改革開放之後拍攝的一些戲劇電影,如豫劇《七品芝麻官》、《秦香蓮》、越調《收姜維》、《白奶奶醉酒》、《李天保娶親》、曲劇《卷席筒》、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小百花越劇團的《紅樓夢》等等,也是在少年時期看過的。我記得看過《七品芝麻官》之後還寫了讀後感,還得到老師的表揚呢!

  在北京上學時,記不清到底是誰給的京劇門票,同學們大都不願去看,好幾次都是我自己坐公交車到市裡的劇院觀看。結束時已經很晚了,就住在伯父家裡。從那時起,對京劇也很偏愛,也說不出真的怎麼好,就是比在老家看的戲場面大些,劇院檔次高些。觀眾水平肯定也很高了,有時台上演員唱一句,下面就鼓一次掌。而在老家看戲,碰到高潮處,頂多就是私下讚揚幾句,或跟着笑幾聲,老百姓不很習慣鼓掌的。當時的理解就是既然被稱為國粹、國劇,當然是最好的了。

  近幾年,慶幸職業的便利,拜訪過豫劇鬚生泰斗、唐派掌門人賈廷聚老師、越調皇后毛愛蓮老師、豫劇大師王素君老師等等,還當場觀看了這些大家們的表演風範。

  我對戲劇知識也只是保持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只是愛聽、愛看,以致成了習慣。就是現在,有時在網上漫遊,還先打開一段豫劇來邊聽邊上網。

  我常聽的一些段子大概有:

  一、常香玉大師的《斷橋》選段——如泣如訴;

  二、崔蘭田大師的《桃花庵》選段——委婉、悲壯、凄美;

  三、申鳳梅大師的《收姜維》選段——一出口就是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決勝千里之外的栩栩如生的諸葛亮形象的再現;

  四、毛愛蓮大師的唱段——同是越調,可唱出了截然不同的輕鬆活波的氣氛和意境;

  五、唐喜成大師的《南陽關》選段——高亢、雄壯、威風凜凜的兩軍對陣、殺氣騰騰的戰爭場面。

  當然還有很多喜歡聽的段子,不再一一敘述。

  今年3月份一天的晚上,我在河南電視台第九演播廳——“香玉大舞台”看了一場越調《李天保娶親》,感覺比以前看的同名戲劇電影進步多了。充滿喜劇色彩的劇情被演員們演繹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不時爆發出陣陣的掌聲和年輕人的喊叫、喝彩聲。我回頭看看,那天至少有一半是年輕人。回來后,我還一直感動,感動什麼?我對好幾個朋友都說過——想不到很多年輕人也這樣喜愛戲劇,這是我以前根本想不到的。

  戲劇是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載着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希冀和夢想。每當看到《梨園春》這類節目的成功,心裡都有說不出的高興。

  能和戲劇結緣,我也感到很自豪,因為在不知不覺之中,使我增長了不少的社會知識和結識了一些戲劇界的大師和朋友。

  2011年5月6日下午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