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金獅巷

金獅巷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無論歷史的發展變遷如何迅猛,都不會導致金獅巷消失。今日的金獅巷,仍然是南寧市老街區的一個縮影,這裡不僅有老城舊事、古宅陳跡,還有遠古的人文地標。

  金獅巷,古建築群集之巷,因故事“成名”之巷,歷史文化積澱之巷,抗敵英雄殉難之巷……

  1989年下半年,我參加全市首批試行考試錄用公務員的考試,通過筆試、面試和考核等程序,12月底,順利考入位於當陽街的興寧區民生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房對面就是興寧路西二里及金獅巷。1990年上半年,在辦事處辦公室工作的幾個月里,我認識並熟悉了金獅巷。

  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區政府設立的派出機關,其主要職能是為發展街道經濟,協調社會力量,抓好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加強對居委會工作的領導而設立的。辦事處地處南寧市商業和文化娛樂繁華中心,管轄面積1平方公里多,大街小巷30多條,居民委員會2 0多個,戶籍人口3萬多人。

  街道辦事處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走街。我經常跟隨領導深入街巷,與居委會主任或工作人員走街入戶熟悉情況,調查了解各街道的歷史沿革、街巷構成、居民居住、服務管理、社會治安、經濟發展、計劃生育管理等情況。

  其中,金獅巷、銀獅巷的來歷和民間傳說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中:

  據傳,很久以前,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有一頭金獅子和一頭銀獅子在這一帶的兩條巷子里追逐、嬉戲。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於是居民就把出現金獅子的巷子稱為“金獅巷”,出現銀獅的巷子稱為“銀獅巷”。又傳,“舞獅子”是當地居民過年的傳統喜慶活動。北宋年間,兩條巷子的居民精心製作兩頭獅子,一頭是渾身發著金光的金獅子,一頭是銀晃晃的銀獅子。這兩頭獅子製作得十分精美,每到過年舞獅子時,就會引來無數百姓觀看。“金獅子、銀獅子”就成巷子的“代名詞”,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兩條巷子分別稱為金獅巷和銀獅巷。後來,由於當地人說的白話中絲線的“絲”和獅子的“獅”讀音十分相似,而且“絲”字比“獅”字更容易書寫,因此,金獅巷和銀獅巷又被許多人們稱為“金絲巷”和“銀絲巷”。

  金獅巷、銀獅巷,都是久遠的民居群。金獅巷位於興寧路西二里,為東西走向,巷深200多米,民居群分南北兩列。巷南面的建築群均已改建;巷北面的建築有10幢,均保持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其中有個別房屋是民國時期改建的建築結構。民居群各座建築形式均為三進以上,清代建築的部分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清水牆;民國時期的建築均為二至三層,多為中西結合式建築。金獅巷民居群部分建築有增建或改建。從整體看,金獅巷民居群整體保護比較完好,是市區唯一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居群。銀獅巷早期稱為興寧路西一里,后又稱為興寧路西街。

  清代和民國時期,金獅巷和銀獅巷是南寧市主要的文化娛樂中心,也是先進文化傳播地。

  南寧市最早的閱報社在這裡創立。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南寧同盟會建立后,為宣傳革命道理,同盟會支部長雷鯤池聯絡地方人士,在銀獅巷創立“醒群閱報社”,凡海內外的革命報刊均擺列任人閱覽。清宣統二年(1910),將閱報社擴大,更名為“民眾閱報社”,讀者經常滿座。

  南寧最早出版的地方官辦報紙也在這裡興辦。民國元年(1912)4月,由宣化縣自治會撥款興辦《西江報》,社址在銀獅巷城隍廟。在兩巷及周邊的報社報紙還有:民國初期的《西江日報》、《指南報》、《嶺表日報》、《新廣西日報》;抗戰至解放前夕,《中央日報》、《 曙光報》、《廣西日報》、《南寧商報》、《邕江晚報》、《心聲報》、《力行報》、《民鋒午報》、《南針報》《小春秋報》報社等。

  金獅巷和銀獅巷及周邊街巷,有眾多的文化娛樂場所。

  講演場所:清光緒三十年(1904),左江道台紀仁贊提倡經學時設立的經典講演廳,是南寧當時談經論典的場所;民國4年(1915),設立有通俗講演所;民國5年,教育部門在滕王廟街南寧圖書局門前設立有講演所;民國10年(1921),省教育會將護國寺戲台修建為文化教育演講廳;新桂系在關岳廟前修建的演講廳,是南寧青年會和敘述聯合會宣傳革命的主要場地;位於民生路,民國21年(1932)9月成立南寧樂群社(稱為樂群社禮堂)等。

  書院書局:明清時期,設在興寧路西二里東街口的考棚,設立在北寧路的敷文書院、青雲街的蔚尚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知府將蔚尚書院建成南寧圖書局;先後開設的還有文悔樓書局、文智書局、從文閣書局、大廈書局、莫林記報業、蒼梧書店、生活書店、建設書店、三愛圖書局、正中書局、軍民圖書社、珠江書局、新生書店、漢強書局、春秋書局、南寧聯合書店、大東書店、新光書店、天山書屋等。

  影院戲場:建於民國21年(1932),位於興寧路西一里的中華電影院(又稱中華大戲院);建於20世紀20年代,位於民生路北六里的大光明電影院(原名大南戲院);建於民國31年(1942),位於民生路的新世界戲院(人民劇院),是粵劇演出的專業戲院;位於興寧路西一里2號,建於民國年間的紅星大戲院,等等。

  金獅巷有邕州知州蘇緘殉難的遺址。

  該遺址位於興寧路西二里紅星劇場及興寧派出所一帶,北宋時曾為邕州州署衙門所在地。北宋熙寧八年(1075)至九年,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10萬人馬入侵,知州蘇緘帶領全城5萬軍民在邕城浴血奮戰,后因外援不至,城被攻破。蘇緘以“吾義不死於敵手”的英雄氣慨,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國。邕城光復后,宋神宗追贈蘇緘為“奉國節度使”,謚號 “忠勇”。邕城人民敬仰其一家的崇高品德,在原州署衙門廢址建起一座“蘇忠勇祠”,以資紀念。相傳蘇緘愛城隍神,爾後人們又將祠改為“城隍廟”。1920年,在其一家殉難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宋蘇忠勇公成仁處”的大石碑,並沿着山坡地勢,砌築石壁護牆。200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離開民生街道辦事處已有20多年,但還是非常念及在辦事處工作的日日夜夜、做過的瑣事小活,思念共事的“街散”(即同事。當時人們戲說在街道辦和居委會工作的人員為街散),回讀走街串戶的印記,留戀那裡的街道和巷裡。

  民生街道辦事處辦公房拆遷后,我還是經常回到金獅巷、銀獅巷走走看看:到深巷古宅跟老哥們求證金獅銀獅的傳奇故事,與“街散們”敘說人生之苦、人性之愛、人間之美,手足之情,共事之樂。

  在金獅巷和銀獅巷,我用游者步履丈量古老街巷的間隔距離,觀賞巷子里弄的古色古香,探究憨厚純樸的民風民俗,品味書院書館的餘墨書香,靜聽革命先輩和仁人志士的演講餘音,追尋散落街頭巷尾的影院報址;在知州殉難遺址緬懷祭祀蘇緘及家人,在古老劇院會館聆聽悠揚動聽的粵劇名曲,在民生轄區感受朝陽商圈日漸凸現的特色與優勢……以此啟迪人生的航行,思謀新生的彼岸,走向理想的未來。